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混凝土 | 第20页 |
2.1.2 资源税 | 第20-21页 |
2.1.3 税收征收管理 | 第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公共产品理论 | 第21-22页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3页 |
2.2.3 税收调控理论 | 第23页 |
2.2.4 税收遵从理论 | 第23-24页 |
第3章 D市混凝土行业资源税征收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4-31页 |
3.1 D市混凝土行业资源税征收管理的措施 | 第24-25页 |
3.1.1 税务机关以企业应税产品的实际销售数量为课税数量 | 第24页 |
3.1.2 税务机关按企业申报的资源使用数量征收税款 | 第24-25页 |
3.1.3 主管税务机关以一定的折算比例确定课税数量 | 第25页 |
3.1.4 税务机关核定征收资源税 | 第25页 |
3.2 D市混凝土行业资源税征收管理面临的问题 | 第25-28页 |
3.2.1 对纳税人申报数量的管理力度不够 | 第26页 |
3.2.2 代扣代缴征管制度不够健全 | 第26页 |
3.2.3 税务机关在日常管理中核实应税资源产品数量比较困难 | 第26-27页 |
3.2.4 资源税征收管理中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不易确定 | 第27页 |
3.2.5 税务机关与其它职能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 | 第27-28页 |
3.2.6 行业基础数据不全面与信息割据局面并存 | 第28页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1页 |
3.3.1 混凝土行业资源税的核算较为繁琐 | 第28页 |
3.3.2 基层税务机关的征管力量核实应税资源的确切数量较困难 | 第28-29页 |
3.3.3 企业财务核算混乱 | 第29页 |
3.3.4 开采方与购买方勾结虚报应税资源产品数量 | 第29页 |
3.3.5 税务机关与环保和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不到位 | 第29-31页 |
第4章 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资源税经验借鉴 | 第31-37页 |
4.1 国外资源税征收管理发展的概况 | 第31-33页 |
4.2 国外资源税征收管理的经验启示 | 第33-34页 |
4.3 国内地区资源税征收管理的经验 | 第34-37页 |
第5章 加强D市混凝土行业资源税征收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第37-48页 |
5.1 加强对混凝土企业经营过程监控 | 第37-38页 |
5.1.1 加强与环保和水利等相关职能部门的配合和信息共享 | 第37页 |
5.1.2 建立D市混凝土行业税收征收管理模型 | 第37-38页 |
5.1.3 建立D市混凝土行业资源税征收管理的完整链条 | 第38页 |
5.2 注重对混凝土企业关联方的管控 | 第38-40页 |
5.2.1 建立D市混凝土企业关联交易管理办法 | 第39页 |
5.2.2 对关联交易进行重点检查和监控 | 第39-40页 |
5.2.3 加强税收源泉管控 | 第40页 |
5.3 明确税收征管和税务稽查的职责界定 | 第40-42页 |
5.3.1 健全相应的混凝土行业资源税征管机制 | 第41页 |
5.3.2 提升税务稽查的震慑力度 | 第41-42页 |
5.3.3 优化税务登记制度 | 第42页 |
5.4 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 | 第42-44页 |
5.4.1 向混凝土企业进行资源税税收政策宣传 | 第42-43页 |
5.4.2 实时更新税收征管人员理论储备 | 第43页 |
5.4.3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 第43-44页 |
5.5 加快资源税制度改革 | 第44-48页 |
5.5.1 扩大征收范围 | 第44-45页 |
5.5.2 改革计税方法 | 第45页 |
5.5.3 加快资源清费立税 | 第45-46页 |
5.5.4 建立健全委托代征和代扣代缴网络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