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2页 |
ABSTRACT | 第12-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3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24页 |
1.2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4-25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5-29页 |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思路 | 第29-31页 |
1.5 本文的创新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螺旋耳蜗基底膜的频散特性以及压力场径向分布解析研究 | 第33-57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模型的几何特征 | 第34-35页 |
2.3 频散方程 | 第35-40页 |
2.4 流体速度势函数 | 第40-44页 |
2.5 基底膜上流体压力场 | 第44-45页 |
2.6 模型验证 | 第45-48页 |
2.7 计算结果与讨论分析 | 第48-56页 |
2.7.1 基底膜频散特性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8-52页 |
2.7.2 基底膜沿径向的压力场分布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2-56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螺旋耳蜗内流固耦合力学特性解析研究 | 第57-78页 |
3.1 引言 | 第57-58页 |
3.2 耳蜗模型几何特征描述 | 第58-62页 |
3.2.1 基本假定 | 第58-59页 |
3.2.2 曲线坐标系描述和张量映射 | 第59-61页 |
3.2.3 螺旋中心线曲率和挠率的确定 | 第61-62页 |
3.3 流固耦合运动方程及求解 | 第62-69页 |
3.3.1 外淋巴液流场方程 | 第62-66页 |
3.3.2 基底膜方程 | 第66-67页 |
3.3.3 WKB方法求解 | 第67-69页 |
3.4 数值算例及讨论分析 | 第69-76页 |
3.4.1 模型参数 | 第69-70页 |
3.4.2 模型验证 | 第70-71页 |
3.4.3 螺旋形状对流场压强分布的影响 | 第71-74页 |
3.4.4 螺旋形状对基底膜振动的影响 | 第74-7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人体三维螺旋耳蜗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频域分析 | 第78-108页 |
4.1 引言 | 第78-79页 |
4.2 耳蜗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9-89页 |
4.2.1 耳蜗结构及几何模型建立 | 第79-84页 |
4.2.2 耳蜗模型网格划分 | 第84页 |
4.2.3 耳蜗结构材料性质 | 第84-86页 |
4.2.4 耳蜗模型计算 | 第86-89页 |
4.3 计算结果 | 第89-98页 |
4.3.1 基底膜响应 | 第89-94页 |
4.3.2 淋巴液压强 | 第94-98页 |
4.4 讨论分析 | 第98-106页 |
4.4.1 有限元模型验证 | 第98-100页 |
4.4.2 剪切波与压缩波 | 第100-101页 |
4.4.3 行波与驻波 | 第101-103页 |
4.4.4 耳蜗的螺旋几何特征对声音感知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五章 人体三维螺旋耳蜗有限元模型时域计算及动态感音过程分析 | 第108-138页 |
5.1 引言 | 第108-109页 |
5.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109-111页 |
5.3 计算结果 | 第111-131页 |
5.3.1 耳蜗的动态响应结果 | 第111-121页 |
5.3.2 正弦纯音激励作用下基底膜的时域振动特性 | 第121-125页 |
5.3.3 鼠标敲击声信号激励作用下基底膜的时域振动特性 | 第125-127页 |
5.3.4 马路环境噪音信号激励作用下基底膜的时域振动特性 | 第127-129页 |
5.3.5 声乐信号激励作用下基底膜的时域振动特性 | 第129-130页 |
5.3.6 两人同时说话声信号激励作用下基底膜的时域振动特性 | 第130-131页 |
5.4 讨论分析 | 第131-136页 |
5.4.1 行波的存在性以及频率选择特性 | 第131-132页 |
5.4.2 力学行为沿径向的非对称分布的规律及意义 | 第132-133页 |
5.4.3 骨质螺旋板的力学特性以及意义 | 第133页 |
5.4.4 基底膜的时域特性 | 第133-13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六章 主动耳蜗感音过程的有限元仿真及非线性动力响应分析 | 第138-168页 |
6.1 引言 | 第138-139页 |
6.2 主动耳蜗模型 | 第139-145页 |
6.2.1 流固耦合方程及边界条件 | 第139页 |
6.2.2 柯蒂氏器微观结构运动描述 | 第139-141页 |
6.2.3 耳蜗腔体淋巴液电场环境描述 | 第141-143页 |
6.2.4 静纤毛的电离子通道启闭特性和外毛细胞电致运动特性描述 | 第143-144页 |
6.2.5 主动力反馈机制描述 | 第144-145页 |
6.3 有限元仿真过程及模型参数选取 | 第145-148页 |
6.3.1 有限元仿真过程 | 第145-146页 |
6.3.2 模型参数选取 | 第146-148页 |
6.4 计算结果及讨论分析 | 第148-166页 |
6.4.1 模型验证 | 第148-151页 |
6.4.2 主动机制的影响因素 | 第151-157页 |
6.4.3 主动感音过程中的非线性力学特性 | 第157-166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66-168页 |
第七章 耳蜗感音性耳聋的有限元数值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168-194页 |
7.1 引言 | 第168-169页 |
7.2 异常耳蜗病理状态的数值模拟 | 第169-177页 |
7.2.1 基底膜结构性破坏的原因及数值模拟 | 第169-171页 |
7.2.2 圆窗硬化的原因及数值模拟 | 第171-173页 |
7.2.3 外毛细胞损坏的原因及数值模拟 | 第173-175页 |
7.2.4 外淋巴瘘的原因及数值模拟 | 第175-177页 |
7.3 计算结果及讨论分析 | 第177-192页 |
7.3.1 基底膜结构性破坏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77-181页 |
7.3.2 圆窗硬化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81-184页 |
7.3.3 外毛细胞损坏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84-188页 |
7.3.4 外淋巴瘘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188-192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92-194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94-202页 |
8.1 结论 | 第194-200页 |
8.2 展望 | 第200-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26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226-227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第227-228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228-229页 |
致谢 | 第2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