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8页 |
英文摘要 | 第8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理论研究 | 第10-17页 |
一、现代医学研究 | 第10-13页 |
(一) 发病机制研究 | 第10-12页 |
(二) 现代医学临床治疗进展 | 第12-13页 |
(三) 小结 | 第13页 |
二、中医研究 | 第13-17页 |
(一) 历史沿革 | 第13页 |
(二) 病因病机 | 第13-14页 |
(三) 中医治疗 | 第14-16页 |
(四) 小结 | 第16-17页 |
临床研究 | 第17-26页 |
一、临床资料 | 第17-18页 |
(一) 病例来源 | 第17页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7-18页 |
二、方法 | 第18-20页 |
(一) 治疗药物 | 第18页 |
(二) 治疗方案 | 第18-19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9页 |
(四) 观察和检测时点 | 第19页 |
(五)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20页 |
三、结果 | 第20-26页 |
(一) 一般资料分析 | 第20-22页 |
(二) 临床疗效结果 | 第22-25页 |
(三) 不良反应 | 第25-26页 |
讨论 | 第26-31页 |
一、导师治疗理论阐释 | 第26-28页 |
(一) 心-肾-子宫轴失调是围绝经期抑郁症状产生的基础 | 第26页 |
(二) 肝郁是围绝经期抑郁症发病的诱导因素 | 第26-27页 |
(三) 心理干预及运动疗法可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 第27-28页 |
二、结果分析 | 第28页 |
临床疗效分析 | 第28页 |
三、方药分析 | 第28-31页 |
(一) 方解 | 第28-29页 |
(二) 药理作用 | 第29页 |
(三) 药物作用机理探讨 | 第29-30页 |
(四) 不足与展望 | 第30-31页 |
结语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附录 | 第37-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