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手性胺的简介及其应用 | 第9-10页 |
1.1.1 手性胺 | 第9页 |
1.1.2 手性胺的应用 | 第9-10页 |
1.2 手性胺的合成方法 | 第10-14页 |
1.2.1 化学合成法 | 第10-11页 |
1.2.2 生物合成法 | 第11-13页 |
1.2.3 化学-酶组合法 | 第13-14页 |
1.3 氨基酸脱氢酶的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3.1 氨基酸脱氢酶的简介 | 第14页 |
1.3.2 氨基酸脱氢酶的晶体结构及催化机制 | 第14-15页 |
1.3.3 氨基酸脱氢酶的基因挖掘 | 第15页 |
1.3.4 氨基酸脱氢酶的分子改造 | 第15-16页 |
1.3.5 氨基酸脱氢酶的应用 | 第16-17页 |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9-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菌种与载体 | 第19页 |
2.1.2 实验所用引物 | 第19页 |
2.1.3 主要培养基 | 第19页 |
2.1.4 实验试剂及来源 | 第19-20页 |
2.1.5 实验仪器及来源 | 第20-21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1页 |
2.2.1 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21页 |
2.2.2 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21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1-30页 |
2.3.1 氨基酸脱氢酶的基因挖掘 | 第21-22页 |
2.3.2 氨基酸脱氢酶的克隆与表达 | 第22-24页 |
2.3.3 氨基酸脱氢酶的催化性能比较 | 第24页 |
2.3.4 氨基酸脱氢酶的蛋白纯化 | 第24页 |
2.3.5 氨基酸脱氢酶的酶学性质测定 | 第24-25页 |
2.3.6 氨基酸脱氢酶与葡萄糖脱氢酶的共表达 | 第25-27页 |
2.3.7 共表达菌株催化制备L-苯甘氨酸 | 第27-28页 |
2.3.8 氨基酸脱氢酶的定点饱和突变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51页 |
3.1 氨基酸脱氢酶的基因挖掘 | 第30页 |
3.2 氨基酸脱氢酶的克隆表达 | 第30-32页 |
3.3 氨基酸脱氢酶的功能筛选 | 第32-33页 |
3.4 氨基酸脱氢酶BcAADH的酶学性质表征 | 第33-38页 |
3.4.1 BcAADH的蛋白纯化 | 第33页 |
3.4.2 pH和温度对BcAADH活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3 BcAADH的热稳定性 | 第34-35页 |
3.4.4 金属离子对BcAADH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5 BcAADH的底物特异性 | 第36-37页 |
3.4.6 BcAADH的动力学参数 | 第37-38页 |
3.5 BcAADH与BmGDH的共表达 | 第38-39页 |
3.5.1 pACYCDuet-BmGDH的构建以及与BcAADH共表达 | 第38-39页 |
3.5.2 重组菌E.coli BL21/pACYCDuet-BmGDH/pET28-BcAADH的发酵 | 第39页 |
3.6 氨基酸脱氢酶BcAADH合成L-苯甘氨酸的反应条件优化 | 第39-43页 |
3.6.1 HPLC检测底物的标准曲线绘制 | 第40-41页 |
3.6.2 制备L-苯甘氨酸的反应优化 | 第41-42页 |
3.6.3 L-苯甘氨酸的分离提取 | 第42-43页 |
3.7 氨基酸脱氢酶BaAADH的定向进化 | 第43-51页 |
3.7.1 氨基酸脱氢酶的定点突变 | 第43-47页 |
3.7.2 氨基酸脱氢酶(BaAADH)的定点饱和突变 | 第47-51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展望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附录1:本论文所用引物 | 第59-61页 |
附录2:产品L-苯甘氨酸的~1H-NMR结果 | 第61-62页 |
附录3: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