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来源、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9页 |
1.1.2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3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 第15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基于网络问政的政府回应机制优化的理论分析 | 第18-25页 |
2.1 网络问政和政府回应机制的内涵 | 第18-22页 |
2.1.1 网络问政和政府回应机制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2 网络问政的特点 | 第18-20页 |
2.1.3 政府回应的表现模式 | 第20-22页 |
2.2 基于网络问政的政府回应机制构建的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2.1 系统学理论 | 第22页 |
2.2.2 公民社会理论 | 第22-23页 |
2.2.3 协同学理论 | 第23页 |
2.3 网络问政与政府回应机制构建的相关性 | 第23-25页 |
2.3.1 网络问政背景下影响政府回应机制优化的因素 | 第23-24页 |
2.3.2 网络问政与政府回应的博弈 | 第24页 |
2.3.3 网络问政亟待政府作出有效回应 | 第24-25页 |
第3章 基于网络问政的政府回应机制运行的现状 | 第25-42页 |
3.1 网络问政中政府回应机制运行的成就 | 第25-27页 |
3.1.1 网络化的政府回应机制运行 | 第25-26页 |
3.1.2 “参与—回应”式的政府回应机制运行 | 第26页 |
3.1.3 对话性的政府回应机制运行 | 第26-27页 |
3.2 基于网络问政的政府回应机制运行的困境 | 第27-34页 |
3.2.1 政府回应理念不足,回应效力较低 | 第27-30页 |
3.2.2 公众参与能力较弱,政府与公众互动不足 | 第30-33页 |
3.2.3 政府回应专业化程度低,反馈回应缺失 | 第33-34页 |
3.3 基于网络问政的政府回应机制运行存在困境的原因 | 第34-42页 |
3.3.1 政府权力结构碎片化,自利化倾向严重 | 第34-36页 |
3.3.2 公众权利保障不足,诉求表达渠道受阻 | 第36-39页 |
3.3.3 政府回应运行流程单一,回应制度化建设缺失 | 第39-42页 |
第4章 基于网络问政的政府回应机制运行的优化对策 | 第42-47页 |
4.1 提升政府回应能力,增强回应效力 | 第42-43页 |
4.1.1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资源整合能力 | 第42页 |
4.1.2 树立积极主动回应理念,加强政府回应主导性 | 第42-43页 |
4.1.3 保障公众参与权利,提升公众参与能力 | 第43页 |
4.2 完善回应平台建设,提升政府回应制度化水平 | 第43-44页 |
4.2.1 重视政府回应制度设计,增进回应理性化 | 第43-44页 |
4.2.2 发展第三部门组织,加强政府回应专业化 | 第44页 |
4.2.3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政府回应法治化 | 第44页 |
4.3 改进政府回应运行过程,增强政府整体性治理 | 第44-47页 |
4.3.1 提高政府回应技术,加快电子政府建设 | 第44-45页 |
4.3.2 注重政府回应反馈,再造政府回应流程 | 第45-46页 |
4.3.3 构建融合回应模式,提升协同回应效力 | 第46-47页 |
第5章 结束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附件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