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2-23页 |
一、孙康宜性别研究简介 | 第12-14页 |
(一) “互动性”概念阐释 | 第12页 |
(二) 孙康宜性别研究的发展脉络 | 第12-13页 |
(三) 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的概要介绍及产生背景 | 第13-14页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一) 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论著概况 | 第14-15页 |
(二) 国外学者对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的反响 | 第15-16页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一) 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成果的译介 | 第17-19页 |
(二) 国内对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的关注 | 第19-21页 |
四、反思与总结 | 第21-23页 |
第一章 两性间的互动性:孙康宜性别研究的第一个维度 | 第23-43页 |
第一节 孙康宜对“文化的双性同体”的建构及其延展 | 第23-30页 |
一、明清诗学中“文化的双性同体” | 第23-27页 |
二、“文化的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的比较 | 第27-29页 |
三、“文化的双性同体”与西方之“姐妹情谊”的比较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明清诗学中的“性别面具”、“声音互换”研究 | 第30-35页 |
一、隐喻诗中的“性别面具” | 第30-33页 |
二、文学声音中的“声音互换” | 第33-34页 |
三、“文化的双性同体”、“性别面具”、“声音互换”的区别与联系 | 第34-35页 |
第三节 明清女性与两性互动性问题研究 | 第35-43页 |
一、明清女性主体意识的凸显 | 第35-40页 |
二、孙康宜对女性文学史的补白 | 第40-43页 |
第二章 中西间的互动性:孙康宜性别研究的第二个维度 | 第43-59页 |
第一节 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的提出 | 第43-46页 |
一、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提出的缘由 | 第43-44页 |
二、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提出的背景 | 第44-46页 |
第二节 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研究的内容 | 第46-52页 |
一、美国汉学界的性别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二、对身体的解读 | 第47-48页 |
三、对女性声音的再阐释 | 第48-51页 |
四、女性作家与文人文化传统的延续 | 第51-52页 |
第三节 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研究的作用及评价 | 第52-59页 |
一、纠偏到互补: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研究的作用 | 第52-56页 |
二、反思与展望:中西性别理论互动性问题研究的评价 | 第56-59页 |
第三章 互动性:孙康宜海外性别研究的多重意义与思考 | 第59-70页 |
第一节 两性间的互动性与中西间的互动性问题研究的联系 | 第59-61页 |
一、域外语境下的东西方文化与阴阳文化 | 第59-60页 |
二、“文化的双性同体”与中西性别理论的互动 | 第60-61页 |
第二节 互动性问题研究对中国性别研究的启示 | 第61-65页 |
一、审视中西文化的异质性 | 第62页 |
二、注重文本的发掘和细读 | 第62-63页 |
三、借鉴中西比较研究法 | 第63-65页 |
第三节 孙康宜互动性问题研究的多重意义 | 第65-68页 |
一、质疑反思西方的“唯别是论” | 第65-66页 |
二、激发明清妇女诗歌的再研究热潮 | 第66-67页 |
三、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互动互鉴 | 第67-68页 |
第四节 对孙康宜跨语际下的互动性问题研究的反思 | 第68-70页 |
结语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附录 | 第79-8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