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物理学论文--土壤水分论文

不同土体构型红壤水分入渗特征及适用预报模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8-18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9页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9-16页
        1.3.1 土体结构与入渗的关系第9页
        1.3.2 水分入渗理论第9-13页
        1.3.3 入渗试验方法第13-14页
        1.3.4 室内模拟土柱法的运用第14页
        1.3.5 入渗影响因素第14-16页
        1.3.6 存在问题第16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6-18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1.4.2 技术路线第17-18页
2.试验条件与方法第18-26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18页
    2.2 试验土壤条件第18-20页
        2.2.1 人工模拟土柱土壤条件第18-19页
        2.2.2 原状红壤条件第19-20页
    2.3 试验装置第20-21页
        2.3.1 均质及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试验装置第20页
        2.3.2 原状红壤入渗试验装置第20-21页
        2.3.3 其他仪器设备第21页
    2.4 试验方案第21-23页
        2.4.1 均质型红壤入渗试验方案第21-22页
        2.4.2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试验方案第22页
        2.4.3 原状红壤入渗试验方案第22-23页
    2.5 数据处理第23-26页
        2.5.1 填装土壤重量计算第23-24页
        2.5.2 入渗量等计算第24页
        2.5.3 模型回归第24-26页
3 均质型红壤水分入渗特征第26-32页
    3.1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红壤水分入渗过程第26-29页
        3.1.1 初始含水率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第26页
        3.1.2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入渗率变化特征第26-27页
        3.1.3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累积入渗量变化特征第27页
        3.1.4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湿润锋运移特征第27-28页
        3.1.5 初始含水率影响下入渗过程预报模型第28-29页
    3.2 容重影响下红壤水分入渗过程第29-31页
        3.2.1 容重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第29页
        3.2.2 容重影响下入渗率变化特征第29-30页
        3.2.3 容重影响下累积入渗量变化特征第30-31页
        3.2.4 容重影响下湿润锋运移特征第31页
        3.2.5 容重影响下入渗过程预报模型第31页
    3.3 小结第31-32页
4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水分入渗特征第32-36页
    4.1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率变化特征第32-33页
    4.2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量变化特征第33-34页
    4.3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湿润锋运移特征第34页
    4.4 不同容重构型红壤入渗过程预报模型第34-35页
    4.5 小结第35-36页
5 原状红壤水分入渗特征第36-43页
    5.1 原状红壤水分入渗参数第36-39页
        5.1.1 原状红壤入渗率变化特征第36-38页
        5.1.2 原状红壤入渗量变化特征第38页
        5.1.3 各层土壤剖面水分再分布第38-39页
    5.2 野外自然土体完整剖面雨后水分变化特征第39-42页
        5.2.1 观测内容与方法第39页
        5.2.2 雨后自然蒸发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特征第39-40页
        5.2.3 不同土层剖面水分变化特征第40-42页
    5.3 小结第42-43页
6 结论与讨论第43-45页
    6.1 结论第43-44页
    6.2 讨论与不足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致谢第50-51页
个人简历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lash动画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电化学基础”单元为例
下一篇: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