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PC连续梁考虑竖曲线施工线形控制与临时支座爆破拆除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9-17页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概述第9-11页
        1.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发展历史第9-10页
        1.1.2 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方法简介第10-11页
    1.2 桥梁施工控制概论第11-14页
        1.2.1 桥梁施工控制的重要性第11-13页
        1.2.2 桥梁施工控制的现状和发展第13-14页
    1.3 线路竖曲线设计第14页
    1.4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临时固结技术概述第14-16页
        1.4.1 临时固结形式第15页
        1.4.2 临时固结爆破拆除方案第15-16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7页
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悬臂施工控制第17-25页
    2.1 施工监控的目的、内容第17-18页
        2.1.1 施工控制的目的第17页
        2.1.2 施工控制的内容第17-18页
    2.2 施工控制结构分析第18-21页
        2.2.1 施工控制结构计算的一般原则第18-19页
        2.2.2 施工控制的结构计算方法第19-21页
    2.3 施工控制监测第21-23页
        2.3.1 施工监测目的第21-22页
        2.3.2 施工检测的内容及方法第22-23页
    2.4 施工控制方法第23-25页
3 赞比亚西尔马大桥施工控制仿真分析第25-38页
    3.1 工程概况第25-28页
        3.1.1 主梁结构第25-26页
        3.1.2 预应力钢束布置第26页
        3.1.3 主要材料及其参数第26-27页
        3.1.4 设计荷载取值第27-28页
    3.2 有限元计算分析第28-31页
        3.2.1 节点、单元布置第28-30页
        3.2.2 施工阶段划分第30-31页
    3.3 主梁预拱度及施工立模标高计算第31-37页
        3.3.1 梁体预拱度第31-32页
        3.3.2 挂篮变形第32-34页
        3.3.3 施工立模标高第34-37页
    3.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4 主梁施工监测与控制第38-49页
    4.1 主梁测点布置第38-39页
        4.1.1 高程测点布置第38页
        4.1.2 应力测点布置第38-39页
    4.2 自适应控制法参数调整第39-43页
        4.2.1 混凝土参数评定标准第40-41页
        4.2.2 主梁混凝土参数测定及施工预拱度调整第41-43页
    4.3 主梁施工监测与控制第43-48页
        4.3.1 主梁线形监控分析第43-45页
        4.3.2 主梁应力监控分析第45-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5 连续梁桥竖曲线设置对桥梁施工控制的影响研究第49-55页
    5.1 连续梁桥竖曲线设计第49-51页
        5.1.1 线路竖曲线设计概述第49-50页
        5.1.2 西尔马大桥竖曲线设置第50-51页
    5.2 竖向位移对比分析第51-53页
        5.2.1 成桥后主梁竖向位移对比分析第51-52页
        5.2.2 活载作用下主梁竖向位移对比分析第52页
        5.2.3 主梁预拱度对比分析第52-53页
    5.3 梁体应力对比分析第53-54页
    5.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6 临时支座爆破拆除技术研究第55-65页
    6.1 工程爆破数值模拟概述第55-58页
        6.1.1 LS-DYNA程序简介第55-56页
        6.1.2 LS-DYNA显式算法的基本概念第56-57页
        6.1.3 LS-DYNA程序的数值模型第57-58页
    6.2 ANSYS有限元计算分析第58-60页
        6.2.1 西尔马大桥临时固结工程概况第58-59页
        6.2.2 ANSYS有限元模拟第59-60页
    6.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60-64页
        6.3.1 钢垫板模型分析第61-62页
        6.3.2 不同材料垫板对比模型分析第62-64页
    6.4 本章小结第64-65页
7 结论与展望第65-67页
    7.1 结论第65页
    7.2 展望第65-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米中镉元素分布部位及赋存形态研究
下一篇:稻飞虱对二化螟为害稻株的反应及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