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1 绪论 | 第12-23页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2.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 1.2.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1.4 研究创新与特色 | 第16-17页 |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7-23页 |
| 1.5.1 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1.5.2 旅游生态足迹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 1.5.3 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 2 理论基础与模型解析 | 第23-27页 |
| 2.1 生态足迹相关概念及计算模型 | 第23-24页 |
| 2.1.1 生态足迹相关概念 | 第23页 |
| 2.1.2 生态足迹理论模型 | 第23-24页 |
| 2.2 旅游生态足迹相关概念及计算模型 | 第24-27页 |
| 2.2.1 旅游生态足迹相关概念 | 第24页 |
| 2.2.2 旅游生态足迹理论模型 | 第24-27页 |
| 3 武汉市2009年-2013年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 第27-56页 |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27-31页 |
| 3.1.1 武汉市概况 | 第27页 |
| 3.1.2 武汉市旅游资源概况 | 第27-30页 |
| 3.1.3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30-31页 |
| 3.2 数据来源与计算说明 | 第31-32页 |
| 3.2.1 基础数据 | 第31页 |
| 3.2.2 调查数据 | 第31页 |
| 3.2.3 标准数据 | 第31-32页 |
| 3.3 武汉市旅游生态足迹计算 | 第32-42页 |
| 3.3.1 旅游餐饮生态足迹 | 第32页 |
| 3.3.2 旅游住宿生态足迹 | 第32-33页 |
| 3.3.3 旅游交通生态足迹 | 第33-36页 |
| 3.3.4 旅游观光生态足迹 | 第36页 |
| 3.3.5 旅游购物生态足迹 | 第36-37页 |
| 3.3.6 旅游娱乐生态足迹 | 第37-38页 |
| 3.3.7 旅游用水生态足迹 | 第38页 |
| 3.3.8 旅游固体废弃物生态足迹 | 第38-39页 |
| 3.3.9 旅游生态足迹汇总 | 第39-42页 |
| 3.4 武汉市旅游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42-56页 |
| 3.4.1 武汉市旅游生态足迹总量动态分析 | 第42-43页 |
| 3.4.2 基于消费结构的旅游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43-53页 |
| 3.4.3 基于土地类型的旅游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53-56页 |
| 4 武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综合分析 | 第56-64页 |
| 4.1 武汉市本底生态足迹和本底生态承载力计算 | 第56-59页 |
| 4.1.1 武汉市本底生态足迹 | 第56-58页 |
| 4.1.2 武汉市本底生态承载力 | 第58-59页 |
| 4.2 武汉市生态盈余或赤字计算 | 第59-61页 |
| 4.3 武汉市旅游发展状态评述 | 第61-62页 |
| 4.4 武汉市旅游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62-64页 |
| 4.4.1 政府层面 | 第62页 |
| 4.4.2 旅游企业层面 | 第62-63页 |
| 4.4.3 旅游参与者层面 | 第63-64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64-67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 5.2 存在的不足 | 第65-66页 |
| 5.3 研究展望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附录 | 第72-79页 |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