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旅游景区游径系统的重要性 | 第9页 |
1.1.2 高原山地型旅游景区游径系统生态保护性设计的紧迫性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实际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1.3.1 游径系统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1.3.2 生态保护性设计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21-39页 |
2.1 游径的内涵 | 第21-24页 |
2.1.1 游径与其他类型道路体系的比较 | 第21-22页 |
2.1.2 游径系统的定义 | 第22-23页 |
2.1.3 游径系统的功能 | 第23-24页 |
2.2 游经系统生态性保护设计的必要性 | 第24-28页 |
2.2.1 游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4-26页 |
2.2.2 分析总结 | 第26-28页 |
2.3 游径系统生态保护性设计考虑因素 | 第28-30页 |
2.3.1 自然地理因素 | 第28-29页 |
2.3.2 旅游吸引物因素 | 第29页 |
2.3.3 游客行为特点 | 第29-30页 |
2.4 游径系统生态保护性设计内容 | 第30-39页 |
2.4.1 游径系统选线布局 | 第30-33页 |
2.4.2 游经系统分级分类 | 第33-34页 |
2.4.3 游径结构生态保护性设计 | 第34-35页 |
2.4.4 游径铺面生态保护性设计 | 第35-37页 |
2.4.5 游径附属设施设计 | 第37-39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9-45页 |
3.1 研究区范围 | 第39-40页 |
3.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40-42页 |
3.2.1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 第40页 |
3.2.2 地层概况 | 第40-41页 |
3.2.3 地形地貌 | 第41-42页 |
3.3 研究区生态环境特征 | 第42-44页 |
3.3.1 水文条件 | 第42页 |
3.3.2 植物分布 | 第42-43页 |
3.3.3 动物资源 | 第43页 |
3.3.4 气候条件 | 第43-44页 |
3.4 研究区旅游景点概况 | 第44-45页 |
第4章 研究区游径系统生态保护性设计 | 第45-63页 |
4.1 研究区游径系统选线布局设计 | 第45-52页 |
4.1.1 选线布局模式 | 第45页 |
4.1.2 选线步骤 | 第45-52页 |
4.2 研究区游径系统分级分类 | 第52-53页 |
4.3 研究区游径系统结构生态设计 | 第53-56页 |
4.3.1 地面结构游径 | 第54-55页 |
4.3.2 架空结构游径 | 第55-56页 |
4.4 研究区游径的铺面的生态设计 | 第56-59页 |
4.4.1 铺面材料选择 | 第56-58页 |
4.4.2 铺面形式处理 | 第58-59页 |
4.5 研究区游径系统附属设施设计 | 第59-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