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想象群际接触对内隐偏见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21页
    1.1 内隐偏见第9-13页
        1.1.1 偏见的概念第9页
        1.1.2 内隐偏见的概念第9-10页
        1.1.3 内隐偏见的理论基础第10-11页
        1.1.4 内隐偏见的研究范式第11-13页
    1.2 想象群际接触第13-18页
        1.2.1 想象群际接触的概念第13-14页
        1.2.2 想象群际接触的理论基础第14-15页
        1.2.3 想象群际接触的研究范式第15-16页
        1.2.4 想象群际接触的作用机制第16-18页
    1.3 想象群际接触与内隐偏见的关系第18-21页
第二章 问题提出第21-25页
    2.1 研究背景第21-22页
    2.2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22页
    2.3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2页
    2.4 研究内容第22-23页
    2.5 研究思路第23页
    2.6 研究意义第23-25页
第三章 研究一大学生想象群际接触对农民工内隐偏见的影响第25-33页
    3.1 研究目的第25页
    3.2 研究假设第25页
    3.3 研究方法第25-27页
        3.3.1 被试第25页
        3.3.2 研究工具第25-27页
    3.4 实验程序第27-28页
    3.5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3.5.1 内隐偏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28-29页
        3.5.2 大学生内隐偏见的生源地差异第29页
        3.5.3 大学生想象群际接触、接触经验对内隐偏见的影响分析第29-30页
        3.5.4 生源地、接触经验、想象群际接触与内隐偏见的相关分析第30-31页
    3.6 结论第31-33页
第四章 研究二农民工想象群际接触对大学生内隐偏见的影响第33-41页
    4.1 研究目的第33页
    4.2 研究假设第33页
    4.3 研究方法第33-35页
        4.3.1 被试第33页
        4.3.2 研究工具第33-35页
    4.4 实验程序第35-36页
    4.5 结果与分析第36-40页
        4.5.1 内隐偏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36-37页
        4.5.2 农民工接触经验、想象群际接触类型和内隐偏见的特点差异第37页
        4.5.3 农民工接触经验、想象群际接触对内隐偏见的影响分析第37-39页
        4.5.4 年龄、学历、接触经验、想象群际接触与内隐偏见的相关分析第39-40页
    4.6 讨论与结论第40-41页
第五章 总讨论第41-47页
    5.1 大学生想象群际接触对农民工内隐偏见的影响第41-42页
    5.2 农民工想象群际接触对大学生内隐偏见的影响第42-44页
    5.3 农民工和大学生想象群际接触对内隐偏见影响的对比分析第44-47页
第六章 总结论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7页
致谢第57-59页
附录第59-65页
    附录 A第59-61页
    附录 B第61-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刑事到案制度研究
下一篇:虚假诉讼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