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

紫色色杆菌苯丙氨酸羟化酶分子改造及保护剂优化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苯丙氨酸羟化酶概述第9-10页
    1.2 苯丙酮尿症第10-11页
    1.3 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结构及其活性调节第11-13页
        1.3.1 苯丙氨酸羟化酶的结构第11-12页
        1.3.2 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活性调节第12-13页
        1.3.3 苯丙氨酸羟化酶的催化机理第13页
    1.4 提高酶热稳定性的改造方法第13-15页
        1.4.1 优化蛋白表面电荷第14页
        1.4.2 柔性区改造第14页
        1.4.3 基于脯氨酸效应的蛋白设计第14页
        1.4.4 基于二硫键效应的蛋白设计第14-15页
        1.4.5 定向进化第15页
    1.5 保护剂第15-16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第16-18页
        1.6.1 立题依据及意义第16页
        1.6.2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27页
    2.1 材料第18-20页
        2.1.1 菌种和质粒第18页
        2.1.2 主要试剂第18页
        2.1.3 培养基第18页
        2.1.4 实验仪器第18-19页
        2.1.5 常用试剂第19-20页
    2.2 苯丙氨酸羟化酶分子改造第20-25页
        2.2.1 分子改造位点选择第20页
        2.2.2 质粒提取第20页
        2.2.3 引物设计第20-22页
        2.2.4 全质粒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第22页
        2.2.5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22-23页
        2.2.6 阳性克隆的鉴定第23页
        2.2.7 目的蛋白的诱导表达第23页
        2.2.8 目的蛋白的纯化第23-24页
        2.2.9 蛋白浓度的测定第24页
        2.2.10 产物检测条件第24页
        2.2.11 突变体酶活测定第24页
        2.2.12 突变体酶学最适反应温度第24页
        2.2.13 突变体酶最适p H第24-25页
        2.2.14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25页
        2.2.15 突变酶的结构分析第25页
    2.3 保护剂对苯丙氨酸羟化酶热稳定性影响第25-27页
        2.3.1 目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25页
        2.3.2 保护剂的筛选第25页
        2.3.3 复合保护剂组分优化第25页
        2.3.4 保护剂对苯丙氨酸羟化酶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第25-27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27-44页
    3.1 N-端氨基酸对Cv PAH热稳定性和最适反应p H的影响第27-32页
        3.1.1 Cv PAH N-氨基酸序列分析第27-28页
        3.1.2 截断酶的构建第28页
        3.1.3 截断酶的表达及纯化第28-29页
        3.1.4 截断酶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第29-30页
        3.1.5 截断酶最适反应p H第30-31页
        3.1.6 截断酶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31-32页
    3.2 Ala、Arg突变对重组Cv PAH热稳定性影响第32-39页
        3.2.1 突变位点选择第32-33页
        3.2.2 突变位点保守性分析第33-34页
        3.2.3 突变体筛选第34-35页
        3.2.4 突变酶纯化第35-36页
        3.2.5 突变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及热稳定性第36-37页
        3.2.6 突变酶的Tm值第37页
        3.2.7 突变酶动力学参数第37-38页
        3.2.8 突变酶的结构分析第38-39页
    3.3 保护剂对重组Cv PAH的热稳定性影响第39-44页
        3.3.1 保护剂种类对重组Cv PAH热稳定性的影响第39-40页
        3.3.2 保护剂浓度对重组Cv PAH热稳定性的影响第40-41页
        3.3.3 复合保护剂的优化及对重组Cv PAH热稳定性的影响第41-42页
        3.3.4 甘油与复合保护剂对重组Cv PAH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第42-44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44-45页
    主要结论第44页
    展望第44-45页
致谢第45-47页
参考文献第47-52页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童话剧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