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3 研究结构与方法 | 第22-25页 |
第2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概述 | 第25-46页 |
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理论意涵 | 第25-34页 |
2.1.1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定义 | 第25-28页 |
2.1.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诠释 | 第28-31页 |
2.1.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内涵特征 | 第31-34页 |
2.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现实意义 | 第34-42页 |
2.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第34-40页 |
2.2.2 资源枯竭型城市治理策略转换的需要 | 第40-42页 |
2.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制度价值 | 第42-46页 |
2.3.1 秩序价值 | 第42-43页 |
2.3.2 正义价值 | 第43-44页 |
2.3.3 永续发展价值 | 第44-46页 |
第3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现状及实效 | 第46-77页 |
3.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现状 | 第46-54页 |
3.1.1 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方面的法治 | 第46-49页 |
3.1.2 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方面的法治 | 第49-50页 |
3.1.3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法治 | 第50-52页 |
3.1.4 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法治 | 第52-53页 |
3.1.5 财政转移支付和征收资源税费方面的法治 | 第53-54页 |
3.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运行实效:以湖南省为样本 | 第54-77页 |
3.2.1 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情况及相关政策法规 | 第54-60页 |
3.2.2 法治在湖南省实施取得的成效 | 第60-68页 |
3.2.3 法治在湖南省实施存在的问题 | 第68-75页 |
3.2.4 法治在湖南省实施对全国的标本意义 | 第75-77页 |
第4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77-93页 |
4.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存在的问题 | 第77-89页 |
4.1.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结构性问题 | 第77-82页 |
4.1.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具体制度问题 | 第82-87页 |
4.1.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司法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87-89页 |
4.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89-93页 |
4.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先行经验不足 | 第90-91页 |
4.2.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具有综合性 | 第91页 |
4.2.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背后关涉复杂利益博弈 | 第91-93页 |
第5章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域外镜鉴 | 第93-103页 |
5.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域外实践 | 第93-99页 |
5.1.1 德国 | 第93-95页 |
5.1.2 日本 | 第95-97页 |
5.1.3 美国 | 第97-99页 |
5.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的经验启示 | 第99-103页 |
5.2.1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多层次的法治体系 | 第99-100页 |
5.2.2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融合政策与法治工具 | 第100-101页 |
5.2.3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与产业法治相协调 | 第101页 |
5.2.4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法治需要规范、援助、转型相结合 | 第101-103页 |
第6章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完善 | 第103-120页 |
6.1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基本思路 | 第103-108页 |
6.1.1 应专门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展开立法 | 第103-106页 |
6.1.2 专门立法的形式应当是行政法规 | 第106-107页 |
6.1.3 应与相关法律法规相协调 | 第107页 |
6.1.4 应与地方立法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立法体系 | 第107-108页 |
6.2 国家层面相关立法的构建与完善 | 第108-115页 |
6.2.1 国家层面立法的原则与框架 | 第108-111页 |
6.2.2 国家相关立法的完善 | 第111-115页 |
6.3 湖南省专门立法的探索 | 第115-120页 |
6.3.1 湖南省专门立法的必要性 | 第116页 |
6.3.2 章节安排的内在逻辑 | 第116-117页 |
6.3.3《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的框架结构 | 第117-120页 |
第7章 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司法保障的完善 | 第120-126页 |
7.1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司法理念 | 第120-121页 |
7.1.1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 | 第120页 |
7.1.2 确立预防与恢复性司法理念 | 第120页 |
7.1.3 树立公益性司法理念 | 第120-121页 |
7.2 加强环境司法能力建设 | 第121-122页 |
7.2.1 畅通司法救济渠道 | 第121页 |
7.2.2 实现环境司法专门化 | 第121-122页 |
7.2.3 构建环境诉讼基金 | 第122页 |
7.3 完善相关诉讼制度 | 第122-124页 |
7.3.1 改进行为保全制度 | 第122页 |
7.3.2 改进财产保全制度 | 第122-123页 |
7.3.3 改进先予执行制度 | 第123页 |
7.3.4 改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123-124页 |
7.4 强化环境刑事司法适用 | 第124-126页 |
7.4.1 环境犯罪规定的完善 | 第124-125页 |
7.4.2 对环境犯罪财产刑和非刑罚手段的完善 | 第125页 |
7.4.3 刑罚适用原则的改进 | 第125-126页 |
附录《湖南省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立法建议稿 | 第126-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