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各种电影、电视:按内容分论文--新闻片、纪录片、文献片论文

从“凝视”到“扫视”--基于移动媒体的微纪录片画面造型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1-25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4页
        1.1.1 移动媒体的发展与微视频时代的来临第11页
        1.1.2 银幕、荧屏的“凝视”与移动媒体的“扫视”第11-13页
        1.1.3 “凝视”到“扫视”所带来的影像画面造型的改变第13-14页
        1.1.4 微纪录片本身所具有的特殊价值第14页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第14-19页
        1.2.1 影像画面造型的研究第14-15页
        1.2.2 基于移动媒体的影像研究第15-17页
        1.2.3 微纪录片的研究第17-18页
        1.2.4 研究现状述评第18-19页
    1.3 研究意义第19页
        1.3.1 理论意义第19页
        1.3.2 现实意义第19页
    1.4 创新点与研究工作基础第19-20页
        1.4.1 创新点第19-20页
        1.4.2 研究工作基础第20页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1页
        1.5.1 研究思路第20页
        1.5.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1.6 核心概念阐述第21-25页
        1.6.1 影像画面造型第21-22页
        1.6.2 微纪录片第22-23页
        1.6.3 移动媒体第23-25页
2 微纪录片的画面造型元素第25-45页
    2.1 微纪录片的画面构图第25-31页
        2.1.1 黄金分割律——从“凝视”的多层次到“扫视”的重点化第26-29页
        2.1.2 线条——拓展由小屏幕带来的空间限制第29-31页
    2.2 微纪录片光线的运用第31-38页
        2.2.1 光线刻画形象——从“凝视”的追求纪实到“扫视”的突出主体第31-34页
        2.2.2 逆光突出细节——从“凝视”的客观到“扫视”的直观第34-36页
        2.2.3 自然光光效——对“凝视”语境下传统纪录片纪实性的传承第36-38页
    2.3 微纪录片中色彩的运用第38-45页
        2.3.1 色调——从“凝视”的统一“扫视”的综合运用第38-41页
        2.3.2 重点色——从“凝视”的自然呈现到“扫视”的突出主体第41-42页
        2.3.3 冷暖色对比——增强小屏幕的画面空间感第42-45页
3 画面造型中镜头的运用与处理第45-65页
    3.1 景别——从“凝视”的大到“扫视”的小第45-47页
    3.2 景深——从“凝视”的全到“扫视”的美第47-49页
    3.3 微纪录片画面造型中的镜头运动第49-53页
        3.3.1 从“凝视”的跟进式镜头到“扫视”的固定镜头第49-51页
        3.3.2 缓推镜头——避免小屏幕观看造成的像素漂移第51-53页
    3.4 微纪录片镜头的剪辑第53-59页
        3.4.1 节奏——“凝视”连续流畅到“扫视”的简洁明快第54-56页
        3.4.2 风格——“凝视”的完整性到“扫视”的碎片化第56-59页
    3.5 微纪录片画面造型中对非常规镜头的运用第59-65页
        3.5.1 微距摄影——从“凝视”的多角度到扫视的“细微”第59-61页
        3.5.2 延时摄影——从“凝视”的全景化到“扫视”的多时空第61-65页
4 毕业作品——微纪录片《心·城》创作阐述第65-73页
    4.1 创作背景第65-66页
    4.2 《下浩小馆》中画面造型元素与镜头的运用第66-73页
        4.2.1 拍摄场景中对自然光的运用第66-67页
        4.2.2 构图中线条的运用第67页
        4.2.3 对于色调的处理第67-69页
        4.2.4 景深镜头的运用第69-70页
        4.2.5 缓推和缓移镜头的使用第70-71页
        4.2.6 固定镜头的运用第71-73页
5 结语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附录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然产物抑制艾滋病毒感染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淮南矿区不同塌陷类型土壤典型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