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6-8页 |
|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6页 |
| 1、理论意义 | 第6页 |
| 2、实践意义 | 第6页 |
| 3、个人兴趣 | 第6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6-7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6-7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7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7页 |
| 1、文献研究法 | 第7页 |
| 2、跨学科比较研究法 | 第7页 |
| (四)本论文研究的难点 | 第7-8页 |
| 一 《流变》的创作综述 | 第8-10页 |
| (一)作品概述 | 第8-9页 |
| (二)创作动机 | 第9页 |
| (三)创作方式 | 第9页 |
| (四)理论依据——国际标准舞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的标准 | 第9-10页 |
| 1、国际标准舞可量化的标准——竞赛 | 第9-10页 |
| 2、国际标准舞不可量化的标准——展演舞 | 第10页 |
| 二 《流变》的作品内容 | 第10-17页 |
| (一)可量化标准的展现 | 第10-13页 |
| 1、创作内容的历史线索 | 第10-12页 |
| 2、竞赛内容的表现 | 第12-13页 |
| (二)不可量化标准的展现 | 第13-17页 |
| 1. 表演风格的多样性 | 第13-16页 |
| 2. 展演舞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 第16-17页 |
| 三 《流变》第三幕——交融 | 第17-19页 |
| (一) 《流变》竞赛动作与展演动作的融合 | 第17-18页 |
| (二) 《流变》实体舞台与多媒体舞台的互动 | 第18-19页 |
| 四 《流变》创作过程中引发的产业化联想 | 第19-20页 |
| 结语 | 第20-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3页 |
| 致谢 | 第23-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