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0-19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的目的、内容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三)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页 |
(五)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六) 本文创新点 | 第17-1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0页 |
(一)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9页 |
(二)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 第19-20页 |
三、天津市和平区某中等职业学校的"隐性逃课"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20-35页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工具 | 第20-21页 |
(二) 中职生"隐性逃课"现象的调查 | 第21-22页 |
(三)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第22-35页 |
四、中职生"隐性逃课"成因的讨论与分析 | 第35-45页 |
(一) 职业教育发展原因 | 第35-36页 |
(二)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 | 第36-39页 |
(三) 教师能力水平欠缺 | 第39-41页 |
(四) 学生个体原因 | 第41-45页 |
五、改进中职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对策 | 第45-52页 |
(一) 提高中职学校有效地对隐性逃课行为进行管理 | 第45-46页 |
(二) 提高中职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魅力,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 | 第46-48页 |
(三) 帮助中职生克服学习困难,远离隐形逃课 | 第48-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61页 |
调查问卷 | 第55-57页 |
观察量表 | 第57-58页 |
访谈1 | 第58-59页 |
访谈2 | 第59-60页 |
访谈3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