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8页 |
(一)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二)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8页 |
1. 舞剧文本的分析 | 第8页 |
2. 研究对象的访谈 | 第8页 |
3. 相关编导的参照 | 第8页 |
一 张建民舞剧创作的形态特征 | 第8-19页 |
(一) 张建民舞剧创作的知识准备 | 第8-10页 |
(二) 张建民舞剧创作的形态特征 | 第10-16页 |
1. 《长城》——视觉空间的交响性与舞段情节的暗示性 | 第10-13页 |
2. 《玄凤》——以中国舞语法结构芭蕾语言要素 | 第13-16页 |
(三) 张建民舞剧编创理念向编导教学的延伸 | 第16-19页 |
1. 双人舞教学:“撞击”的创新与“轨迹”的逻辑 | 第16-18页 |
2.“交响编舞”:“诗剧”的形象与“交响”的言说 | 第18-19页 |
二 吴蓓的介入与张建民舞剧创作的深化 | 第19-32页 |
(一) 吴蓓舞剧创作的知识准备 | 第19-21页 |
(二) 吴蓓的介入与张建民舞剧创作的深化 | 第21-29页 |
1. 《二泉映月》——人物性格、命运的完整揭示与有机布局 | 第21-24页 |
2. 《天地之上》——多重人物性格的情调把握与语言定位 | 第24-26页 |
3. 《原野》——人物性格、冲突的矛盾组织与剧情营造 | 第26-29页 |
(三) 张建民、吴蓓合作舞剧的互补性提升 | 第29-32页 |
1. 张建民——将“戏剧性”注入“诗剧”之中 | 第29-30页 |
2. 吴蓓——以“诗剧”点化“哑剧”的舞剧叙事 | 第30-31页 |
3.“交响编舞”与“戏剧言说”的合一 | 第31-32页 |
三 吴蓓舞剧创作的叙事特色 | 第32-41页 |
(一)吴蓓舞剧创作的叙事追求 | 第32-39页 |
1. 《半生缘》——“心理刻画”与“场景描绘”的并驾齐驱 | 第32-34页 |
2. 《那个秋天里的女人——秋瑾》——“精神境界”导引“人生场景”的迁变 | 第34-37页 |
3. 《愫芳的四合院》——从人性的本真之处开掘“戏剧性” | 第37-39页 |
(二) 吴蓓舞剧创作的叙事特征 | 第39-41页 |
1.“心理描写”对舞蹈叙事的功能拓展 | 第39-40页 |
2.“女性主义”对编创主体的意识强化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6页 |
(一) 张建民的“诗剧”与吴蓓的“剧舞” | 第41-43页 |
(二) 张、吴舞剧创作的互补性提升与学院派舞剧编创之一脉 | 第43-44页 |
(三) 张、吴舞剧创作理念对舞剧编创作教学的影响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