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超高强钢与超高碳钢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超高强钢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超高碳钢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钢的强韧化机制 | 第15-16页 |
1.4 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 | 第16页 |
1.5 超高碳钢的轧制工艺 | 第16-17页 |
1.6 热处理工艺原理 | 第17-18页 |
1.6.1 Q-P和Q-P-T | 第17-18页 |
1.6.2 等温淬火 | 第18页 |
1.7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8-20页 |
1.7.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7.2 试验内容 | 第19-2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案 | 第20-22页 |
2.1 三种实验用钢的成分设计及制备 | 第20页 |
2.2 相变点的测定 | 第20页 |
2.3 热处理工艺的制定 | 第20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2.4.1 拉伸性能测试 | 第20-21页 |
2.4.2 洛氏硬度测试 | 第21页 |
2.4.3 OM微观组织观察 | 第21页 |
2.4.4 SEM微观组织观察及能谱分析 | 第21-22页 |
第3章 1 | 第22-43页 |
3.1 1 | 第22-23页 |
3.2 1 | 第23-24页 |
3.3 正火及等温球化退火对带状组织的影响 | 第24-34页 |
3.3.1 一次等温球化退火工艺对带状组织的影响 | 第24-27页 |
3.3.2 二次等温球化退火工艺对带状组织的影响 | 第27-29页 |
3.3.3 正火加等温球化退火工艺对带状组织的影响 | 第29-34页 |
3.4 不同淬火工艺对 1 | 第34-37页 |
3.4.1 不同淬火工艺对 1 | 第34-35页 |
3.4.2 不同淬火工艺对 1 | 第35-37页 |
3.5 不同等温淬火工艺对 1 | 第37-41页 |
3.5.1 不同等温淬火工艺对 1 | 第37-39页 |
3.5.2 不同等温淬火工艺对 1 | 第39-41页 |
3.5.3 等温淬火中贝氏体的形成机制 | 第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2 | 第43-65页 |
4.1 2 | 第43-50页 |
4.1.1 2 | 第43-44页 |
4.1.2 2 | 第44-45页 |
4.1.3 2 | 第45-46页 |
4.1.4 不同等温淬火工艺对 2 | 第46-49页 |
4.1.5 不同等温淬火工艺对 2 | 第49-50页 |
4.2 3 | 第50-62页 |
4.2.1 3 | 第50-51页 |
4.2.2 3 | 第51-52页 |
4.2.3 3 | 第52-56页 |
4.2.4 不同等温淬火工艺对 3 | 第56-59页 |
4.2.5 不同等温淬火工艺对 3 | 第59-62页 |
4.3 三种高强钢组织性能对比分析 | 第62-64页 |
4.3.1 综合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 第62页 |
4.3.2 微观组织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4.3.3 拉伸断口形貌对比分析 | 第63-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