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红光农场总体区域规划调整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案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和论文思路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规划相关理论分析 | 第16-25页 |
2.1 区域规划概述 | 第16-17页 |
2.1.1 区域规划的概念 | 第16页 |
2.1.2 区域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页 |
2.1.3 区域规划的特点 | 第16-17页 |
2.2 区域规划的编制原则 | 第17-18页 |
2.2.1 系统控制原则 | 第17页 |
2.2.2 协调兼顾原则 | 第17-18页 |
2.2.3 动态规划原则 | 第18页 |
2.3 区域规划的步骤 | 第18-21页 |
2.3.1 规划准备工作 | 第18-19页 |
2.3.2 综合调查 | 第19页 |
2.3.3 综合分析 | 第19-20页 |
2.3.4 综合论证 | 第20页 |
2.3.5 综合协调 | 第20-21页 |
2.4 区域规划的常用方法 | 第21-25页 |
2.4.1 系统法 | 第21-22页 |
2.4.2 传统综合方法 | 第22-23页 |
2.4.3 比较法 | 第23-24页 |
2.4.4 数学模拟法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农场规划案例比较研究 | 第25-35页 |
3.1 国营农场概述 | 第25-28页 |
3.1.1 国营农场改革历程 | 第25-27页 |
3.1.2 现阶段国营农场共性问题 | 第27页 |
3.1.3 我国农场规划独特性分析 | 第27-28页 |
3.2 黑龙江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规划研究 | 第28-31页 |
3.2.1 五七九农场规划特点分析 | 第28页 |
3.2.2 规划前区域概况 | 第28-30页 |
3.2.3 土地用途分区结果 | 第30-31页 |
3.3 北京清河农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 第31-34页 |
3.3.1 清河农场规划特点分析 | 第31-32页 |
3.3.2 清河农场规划需求分析 | 第32-33页 |
3.3.3 清河农场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 第33-34页 |
3.4 总结与借鉴 | 第34-35页 |
第四章 红光农场区域规划发展现状 | 第35-46页 |
4.1 红光农场上期规划概述 | 第35-41页 |
4.1.1 规划定位 | 第35页 |
4.1.2 规划规模 | 第35-36页 |
4.1.3 规划布局 | 第36-37页 |
4.1.4 实施情况 | 第37-41页 |
4.2 红光农场规划现存问题 | 第41-44页 |
4.2.1 城镇格局剧变 | 第41-42页 |
4.2.2 用地现状混乱 | 第42-43页 |
4.2.3 发展规模不足 | 第43-44页 |
4.2.4 公用设施众多 | 第44页 |
4.3 发展优势 | 第44-46页 |
第五章 红光农场区域规划研究 | 第46-57页 |
5.1 规划依据 | 第46-48页 |
5.1.1 规划依据文件 | 第46-48页 |
5.1.2 规划范围及人口 | 第48页 |
5.1.3 规划原则 | 第48页 |
5.2 场区建设规划 | 第48-52页 |
5.2.1 规划构想 | 第48-49页 |
5.2.2 规划布局 | 第49-50页 |
5.2.3 用地构成 | 第50-52页 |
5.3 空间管制规划 | 第52-55页 |
5.3.1 规划依据 | 第52页 |
5.3.2 管制规则 | 第52-54页 |
5.3.3 管制分区 | 第54-55页 |
5.4 产业布局规划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57-58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