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油气田开发设计与计算论文--采收率研究论文

北二西东部萨Ⅱ组至葡Ⅱ组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8-11页
    0.1 研究目的意义第8页
    0.2 剩余油研究现状第8-9页
    0.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9-11页
第一章 研究区概况第11-14页
    1.1 地质概况第11页
    1.2 沉积特征第11-13页
    1.3 开发概况第13-14页
第二章 储层砂体岩相及沉积微相研究第14-26页
    2.1 储层砂体沉积界面划分方案及原则第14-16页
        2.1.1 储层砂体沉积界面划分方案第14-15页
        2.1.2 储层砂体沉积界面划分原则第15-16页
    2.2 储层砂体岩相组合模式第16-18页
    2.3 储层砂体沉积微相识别与组合第18-21页
        2.3.1 储层砂体沉积微相识别第18-20页
        2.3.2 储层砂体沉积微相平面组合第20-21页
    2.4 储层砂体沉积微相展布特征第21-26页
        2.4.1 葡I23a沉积单元平面微相展布特征第22-23页
        2.4.2 葡I21沉积单元平面微相展布特征第23页
        2.4.3 萨II2+3a沉积单元平面微相展布特征第23页
        2.4.4 萨II10+11b沉积单元平面微相展布特征第23-24页
        2.4.5 萨II2+3b沉积单元平面微相展布特征第24-25页
        2.4.6 萨III5+6b沉积单元平面微相展布特征第25-26页
第三章 储层砂体层内部非均质性研究第26-37页
    3.1 储层砂体内部夹层特征第26-33页
        3.1.1 夹层岩性特征及可对比性分析第26-27页
        3.1.2 夹层空间分布部位及倾角特征第27-28页
        3.1.3 夹层厚度特征及测井响应第28-30页
        3.1.4 不同类型砂体内部夹层井间稳定性分析第30-32页
        3.1.5 夹层对垂向渗透率的影响第32页
        3.1.6 夹层分布模式对剩余油控制第32-33页
    3.2 河道内部韵律非均质性特征第33-34页
    3.3 河道内部物性非均质性特征第34-35页
        3.3.1 沉积亚相对整体物性分布的控制作用第34-35页
        3.3.2 渗透率垂向分布规律第35页
    3.4 河道砂体内部非均质性定量特征第35-37页
第四章 储层河道砂三维地质建模第37-43页
    4.1 储层砂体精细建模与数模流程第37-38页
    4.2 储层砂体构型建模第38-40页
        4.2.1 储层砂体侧积夹层三维地质建模第38-40页
        4.2.2 储层参数三维地质建模第40页
    4.3 储层砂体精细数值模拟第40-43页
        4.3.1 目的层段产注量劈分第40页
        4.3.2 模拟运行参数设定第40-41页
        4.3.3 模型合理性检验第41-43页
第五章 储层砂体内部剩余油研究及挖潜措施第43-54页
    5.1 储层砂体内部水洗状况第43页
    5.2 储层砂体内部剩余油形成因素第43-50页
        5.2.1 储层砂体内部剩余油形成主要因素第43-44页
        5.2.2 不同类型储层砂体剩余油形成因素第44-49页
        5.2.3 不同类型储层砂体剩余油平面分布模式第49-50页
    5.3 不同开发阶段层内剩余油分布特征第50-52页
        5.3.1 水驱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特征第50-51页
        5.3.2 聚驱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特征第51-52页
        5.3.3 后续水驱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特征第52页
    5.4 剩余油挖潜第52-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刑事案例指导制度研究
下一篇:论司法公信的实现--以法律话语与意识形态的融通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