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一、问题意识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 | 第14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五、创新点及不足 | 第17-18页 |
(一)研究创新点 | 第17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养老服务 | 第18页 |
(二)医疗服务 | 第18页 |
(三)医养结合 | 第18-19页 |
二、理论基础阐述 | 第19-21页 |
(一)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第19页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沈阳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现状调查 | 第21-30页 |
一、沈阳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现状 | 第21-22页 |
(一)沈阳市老年人口的基本情况 | 第21页 |
(二)沈阳市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三)医养结合的相关政策 | 第22页 |
二、沈阳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典型案例调查 | 第22-30页 |
(一)养老机构的概况 | 第22-23页 |
(二)入住情况 | 第23-24页 |
(三)医疗服务情况 | 第24-25页 |
(四)医护服务人员情况 | 第25-27页 |
(五)收费情况 | 第27-30页 |
第四章 沈阳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4页 |
一、沈阳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一)机构服务质量差 | 第30页 |
(二)服务队伍数量少且专业素养水平低 | 第30页 |
(三)机构服务收费偏高 | 第30-31页 |
(四)服务人员及医院与养老机构合作意愿低 | 第31页 |
二、沈阳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1-34页 |
(一)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匀 | 第31-32页 |
(二)服务队伍劳动强度大且待遇低 | 第32页 |
(三)收费标准确定随意 | 第32-33页 |
(四)社会参与意识不强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医养结合服务的经验借鉴 | 第34-40页 |
一、发达国家医养结合服务的实践 | 第34-37页 |
(一)日本的医养结合服务 | 第34-35页 |
(二)美国的医养结合服务 | 第35页 |
(三)澳大利亚的医养结合服务 | 第35-36页 |
(四)新加坡的医养结合服务 | 第36-37页 |
二、国外发达国家医养结合服务的经验启示 | 第37-40页 |
(一)医疗服务种类多且水平高 | 第37-38页 |
(二)医护服务队伍专业性强 | 第38页 |
(三)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确立 | 第38页 |
(四)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 | 第38-40页 |
第六章 完善沈阳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对策建议 | 第40-44页 |
一、提高机构医疗服务水平 | 第40-41页 |
(一)机构内引进医疗设备 | 第40页 |
(二)促进机构服务的智能化 | 第40页 |
(三)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档案 | 第40-41页 |
二、注重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 | 第41-42页 |
(一)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准 | 第41页 |
(二)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 | 第41-42页 |
三、降低服务收费并提升支付能力 | 第42-43页 |
(一)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 | 第42页 |
(二)合理制定养老机构收费标准 | 第42页 |
(三)扩大医养结合服务的报销范围 | 第42-43页 |
四、鼓励社会力量的参与 | 第43-44页 |
(一)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养老产业 | 第43页 |
(二)培育养老服务志愿者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个人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