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安全与事故论文

兰新高铁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方法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13-24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3-16页
        1.1.1 选题背景第13-15页
        1.1.2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问题的提出第19-20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1.5 研究技术路线第21页
    1.6 论文组织结构第21-24页
2 风险评价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第24-43页
    2.1 风险的定义第24-25页
    2.2 风险等级划分方法第25-27页
        2.2.1 ALARP准则第25页
        2.2.2 风险矩阵评估法第25-27页
    2.3 风险管理过程第27-32页
        2.3.1 风险识别第28-29页
        2.3.2 风险分析第29-30页
        2.3.3 风险评价第30页
        2.3.4 风险控制第30-32页
    2.4 风险评价方法第32-37页
        2.4.1 风险评价方法选取原则第32-33页
        2.4.2 风险评价方法对比分析第33-37页
    2.5 模糊综合评价法第37-42页
        2.5.1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概念第37页
        2.5.2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模型和步骤第37-41页
        2.5.3 模糊合成算子第41-42页
    2.6 本章小结第42-43页
3 兰新高铁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第43-56页
    3.1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第43-44页
    3.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步骤第44-45页
    3.3 风险致灾因子标准化第45-53页
        3.3.1 人的因素分析第46-47页
        3.3.2 物的因素分析第47-49页
        3.3.3 管理因素分析第49-50页
        3.3.4 环境因素分析第50-51页
        3.3.5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1-53页
    3.4 风险等级评定相关标准研究第53-55页
        3.4.1 风险可能性等级评定标准第53页
        3.4.2 风险后果严重等级评定标准第53-54页
        3.4.3 基于风险矩阵评估法的风险等级评定标准第54页
        3.4.4 风险等级接受准则第54-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4 兰新高铁隧道运营安全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第56-86页
    4.1 评价指标集和评价集的建立第56页
        4.1.1 建立指标集第56页
        4.1.2 建立评价集第56页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56-64页
        4.2.1 确定指标权重的理论基础第56-59页
        4.2.2 风险致灾因子指标权重计算第59-64页
    4.3 指标隶属度函数的构建第64-72页
        4.3.1 隶属度函数介绍第64-65页
        4.3.2 单因素隶属度函数的构建第65-72页
    4.4 模糊综合评价计算第72-73页
    4.5 计算实例第73-85页
        4.5.1 高家山隧道概况第74页
        4.5.2 数据采集第74-76页
        4.5.3 致灾因子隶属度计算第76-78页
        4.5.4 两级模糊综合评价计算第78-83页
        4.5.5 风险评价结果分析第83-85页
    4.6 本章小结第85-86页
5 兰新高铁隧道运营安全风险预警方法研究第86-103页
    5.1 风险预警基本理论第86-91页
        5.1.1 风险预警概念第86页
        5.1.2 风险预警目的第86页
        5.1.3 风险预警原则第86-87页
        5.1.4 风险预警等级第87-88页
        5.1.5 风险预警一般过程第88-91页
    5.2 兰新高铁隧道运营安全风险预警标准第91-95页
        5.2.1 风险预警等级划分第91-92页
        5.2.2 风险预警指标选取及等级评定标准第92-95页
        5.2.3 风险预警等级的确定第95页
    5.3 兰新高铁隧道运营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发布第95-96页
    5.4 兰新高铁隧道运营安全风险预控对策第96-102页
        5.4.1 不同预警警度预控对策第97页
        5.4.2 预警监测指标预控对策第97-102页
    5.5 本章小结第102-103页
6 兰新高铁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方法的应用与实现第103-119页
    6.1 兰新高铁工务安全风险管理系统介绍第103-108页
        6.1.1 系统总体架构第103-104页
        6.1.2 系统功能结构第104-106页
        6.1.3 系统应用模式第106页
        6.1.4 系统技术路线第106-107页
        6.1.5 系统开发环境第107-108页
    6.2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价及预警子系统的实现第108-118页
        6.2.1 风险评价模块第108-112页
        6.2.2 动态监控模块第112-113页
        6.2.3 风险预警模块第113-118页
    6.3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19-121页
    7.1 研究总结第119-120页
    7.2 研究展望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5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25-127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27页

论文共12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市场态势下投资者情绪与市场收益关系实证研究
下一篇:扰动抑制方法在伺服电机控制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