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0.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0.2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5页 |
0.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15-16页 |
1 相关概念的界定、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 | 第16-21页 |
1.1 相关概念 | 第16-17页 |
1.1.1 农村单身母亲 | 第16页 |
1.1.2 抗逆力 | 第16页 |
1.1.3 优势视角 | 第16-17页 |
1.2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2.1 优势视角理论 | 第17页 |
1.2.2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 第17-18页 |
1.3 个案工作方法 | 第18-21页 |
1.3.1 个案工作的含义 | 第18页 |
1.3.2 个案工作的原则 | 第18-19页 |
1.3.3 个案工作的内容 | 第19-21页 |
2 S镇X村单身母亲抗逆力表现及影响因子 | 第21-27页 |
2.1 农村单身母亲抗逆力表现 | 第21-22页 |
2.1.1 正面抗逆力:积极心态表达内心感受 | 第21页 |
2.1.2 负面抗逆力:情绪管理能力较差,且存在心理自卑 | 第21-22页 |
2.2 农村单身母亲抗逆力影响因子 | 第22-27页 |
2.2.1 交流表达情感能力 | 第22页 |
2.2.2 解决问题能力 | 第22页 |
2.2.3 同感自知能力 | 第22-23页 |
2.2.4 目标感 | 第23页 |
2.2.5 家庭 | 第23-24页 |
2.2.6 同辈群体 | 第24页 |
2.2.7 社区 | 第24页 |
2.2.8 社会关系网络 | 第24-27页 |
3 农村单身母亲抗逆力提升的个案实务 | 第27-43页 |
3.1 接案 | 第27-29页 |
3.1.1 案主的基本情况 | 第27页 |
3.1.2 案主的背景资料 | 第27页 |
3.1.3 服务对象资料表 | 第27-28页 |
3.1.4 接案基本途径及初步建立专业关系 | 第28-29页 |
3.2 预估 | 第29-30页 |
3.3 计划 | 第30-32页 |
3.3.1 服务目标 | 第30页 |
3.3.2 方案设计 | 第30-32页 |
3.4 介入 | 第32-40页 |
3.4.1 建立信任关系,搜集案主资料 | 第32-33页 |
3.4.2 挖掘案主优势和潜力,增强自信心 | 第33-35页 |
3.4.3 缓解案主心理压力,增强心理弹性 | 第35-36页 |
3.4.4 解决具体困难,强化自我认知 | 第36-37页 |
3.4.5 参与社区活动,增强案主社区融入感 | 第37页 |
3.4.6 参与小组活动,增强案主社交融入感 | 第37-38页 |
3.4.7 总结并强化,提升案主抗逆力水平 | 第38-40页 |
3.5 评估 | 第40-41页 |
3.5.1 过程评估 | 第40页 |
3.5.2 结果评估 | 第40-41页 |
3.6 结案 | 第41-43页 |
3.6.1 案主改变情况 | 第41页 |
3.6.2 结案跟踪反馈情况 | 第41-43页 |
4 结论和建议 | 第43-46页 |
4.1 结论 | 第43页 |
4.2 建议 | 第43-46页 |
4.2.1 提升农村单身母亲抵抗风险能力 | 第43-44页 |
4.2.2 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 第44页 |
4.2.3 加强政府对农村单身母亲的政策支持 | 第44-45页 |
4.2.4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 第45-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一:农村单身母亲抗逆力各保护因子量表 | 第49-51页 |
附录二:个案意见评估表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