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背景 | 第12页 |
1.2 畜禽粪便污染及危害 | 第12-13页 |
1.2.1 对水质的污染 | 第12页 |
1.2.2 对空气的污染 | 第12-13页 |
1.2.3 对土壤的污染 | 第13页 |
1.2.4 寄生虫等的传播 | 第13页 |
1.3 畜禽粪便处理现状 | 第13-14页 |
1.4 畜禽粪便处理方法比较 | 第14-16页 |
1.4.1 自然堆沤处理 | 第14页 |
1.4.2 好氧生物处理 | 第14页 |
1.4.3 肥料化处理 | 第14页 |
1.4.4 饲料化处理 | 第14-15页 |
1.4.5 厌氧生物处理 | 第15-16页 |
1.5 MAP方法的提出 | 第16页 |
1.6 MAP方法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6-18页 |
1.7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7.1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7.2 鸟粪石资源化的研究动态 | 第18-19页 |
1.7.3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7.4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7.5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7.6 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珠海斗门养猪场概况及猪场粪污治理现状 | 第21-29页 |
2.1 基本情况 | 第21-23页 |
2.2 养猪场处理猪粪便现状 | 第23页 |
2.3 猪粪便中的氮(M)、磷(P)来源 | 第23-25页 |
2.3.1 猪粪便中的N来源 | 第23-24页 |
2.3.2 猪粪便中的P来源 | 第24-25页 |
2.4 N和P对环境的威胁 | 第25-26页 |
2.5 N和P对健康的影响 | 第26页 |
2.6 斗门猪场周边海水概况 | 第26-29页 |
第3章 MAP方法过程介绍 | 第29-38页 |
3.1 MAP法的发现 | 第29-30页 |
3.2 鸟粪石的化学成分 | 第30页 |
3.3 鸟粪石沉淀的发生 | 第30-31页 |
3.4 控制鸟粪石沉淀的重要参数 | 第31-35页 |
3.4.1 Mg、N、P的摩尔比 | 第31-32页 |
3.4.2 酸碱度(pH) | 第32页 |
3.4.3 干扰离子的存在 | 第32-33页 |
3.4.4 温度 | 第33-34页 |
3.4.5 镁、磷来源 | 第34页 |
3.4.6 添加镁源、磷源和调节pH的顺序 | 第34-35页 |
3.5 通过鸟粪石沉淀回收厌氧反应后流出物中的营养素 | 第35-36页 |
3.6 鸟粪石的结晶装置 | 第36页 |
3.7 鸟粪石的用途 | 第36-37页 |
3.8 MAP过程带来的经济效益 | 第37页 |
3.9 MAP方法的优势: | 第37-38页 |
第4章 海水替代含镁药剂沉淀鸟粪石的可行性概述 | 第38-47页 |
4.1 海水作为镁源的理论支撑 | 第38页 |
4.2 纳滤方法简介 | 第38页 |
4.3 在畜禽粪便处理过程中使用含镁离子的廉价海水溶液 | 第38-43页 |
4.3.1 从海水中分离镁离子的基础理论 | 第39页 |
4.3.2 NF膜的应用成果 | 第39-40页 |
4.3.3 纳滤过程 | 第40页 |
4.3.4 选择纳滤膜 | 第40-42页 |
4.3.5 影响纳滤膜效果的几个因素 | 第42-43页 |
4.4 从海水中分离镁离子的注意事项 | 第43页 |
4.5 纳滤法处理海水的特点 | 第43页 |
4.6 纳滤法处理海水的成本评估 | 第43-45页 |
4.7 纳滤法处理海水的分析和结论 | 第45-47页 |
第5章 实验室试验方案及其结果 | 第47-60页 |
5.1 纳滤法处理海水 | 第47-49页 |
5.1.1 纳滤试验设备 | 第47-48页 |
5.1.2 试验中的测定与计算 | 第48-49页 |
5.1.3 试验方法与过程 | 第49页 |
5.1.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页 |
5.2 畜禽粪便特点 | 第49-50页 |
5.3 用MAP方法处理厌氧处理之后的畜禽粪便 | 第50-51页 |
5.4 试验实施及数据分析 | 第51-57页 |
5.4.1 试验器材及试验材料的准备 | 第51-53页 |
5.4.2 MAP法试验 | 第53-56页 |
5.4.3 镁过量的MAP法试验 | 第56-57页 |
5.5 MAP法处理后的废水二次利用 | 第57-58页 |
5.5.1 废液中有机质的危害 | 第58页 |
5.5.2 废水二次利用的优势 | 第58页 |
5.5.3 二次利用废水中试试验的试验目的 | 第58页 |
5.6 斗门猪场粪便发酵液处理方案 | 第58-6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