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不同粒型基因的鉴定与基因互作效应分析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4-28页
    1 水稻粒型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4-22页
        1.1 水稻产量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第14页
        1.2 水稻粒型基因研究的重要性第14页
        1.3 水稻粒型基因的遗传定位第14-17页
        1.4 主要粒型基因作用机制第17-21页
        1.5 粒型基因发掘存在的问题第21页
        1.6 如何进一步挖掘粒型基因第21-22页
    2 水稻粒型基因的效应及利用第22-27页
        2.1 水稻粒型QTL的效应研究特点第22-23页
        2.2 主要水稻粒型基因的效应第23-27页
        2.3 粒型基因互作效应和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第27页
    3 展望第27-28页
第二章 特大粒水稻粒型性状的遗传及QTL定位第28-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1.1 试验材料第28-29页
        1.2 田间种植与管理第29页
        1.3 性状考查第29页
        1.4 统计分析第29-3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0-39页
        2.1 亲本、F_1和RIL群体粒型性状的表现第30页
        2.2 年度间群体粒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30-31页
        2.3 RIL群体粒型性状的分布第31-32页
        2.4 RIL群体不同粒重范围内粒型性状的表现差异第32-33页
        2.5 2010年粒型性状QTL定位第33-34页
        2.6 2011年粒型性状QTL定位第34-35页
        2.7 2012年和2013年QTL定位第35-38页
        2.8 四年粒型QTL定位结果的综合分析第38-39页
    3 讨论第39-42页
        3.1 水稻大粒种质资源及遗传特性第39页
        3.2 与前人定位结果的比较第39-40页
        3.3 表型数据对粒型定位结果的影响第40页
        3.4 粒厚性状QTL位点的独特性第40-41页
        3.5 大粒材料的定位特点第41-42页
第三章 不同水稻品种的GW2、GS3、GS5、GW8、QGL3粒型基因的序列差异分析第42-5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2-43页
        1.1 植物材料第42页
        1.2 DNA提取,PCR和序列测定第42页
        1.3 数据分析第42-4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3-53页
        2.1 TD70和Kasalath的GW2、 GS3、qGL3、GS5和GW8基因的序列差异第43-44页
        2.2 GS3的序列差异性分析第44页
        2.3 GW2的序列差异性分析第44-51页
        2.4 GS5的序列差异性分析第51-52页
        2.5 GW8的序列差异性分析第52页
        2.6 qGL3的序列差异性分析第52-53页
    3 讨论第53-56页
第四章 极端粒形水稻的GW2、GS3、GS5粒型基因的CDNA克隆及载体构建第56-7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6-61页
        1.1 水稻RNA提取和cDNA合成第56页
        1.2 引物设计及合成第56-57页
        1.3 基因的克隆第57页
        1.4 PCR产物的克隆纯化与筛选第57页
        1.5 基因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57页
        1.6 菌株与质粒第57-58页
        1.7 GS3、GS5、GW2基因正反义引物第58-59页
        1.8 GS3、GS5、GW2基因正反义表达载体构建第59-60页
        1.9 表达载体对水稻的遗传转化及对阳性转基因苗的PCR第60-6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1-68页
        2.1 GW2基因序列分析第61-63页
        2.2 GS3基因序列分析第63-65页
        2.3 GS5基因序列分析第65-67页
        2.4 植物表达载体的连接和转化第67-68页
        2.5 阳性转基因苗的获得第68页
    3 讨论第68-72页
        3.1 同源基因对作物籽粒的影响多样性第68-69页
        3.2 极端粒型TD70和Kasalath中GW2、GS3、GS5的等位基因类型第69-70页
        3.3 正义和反义表达载体的作用第70-72页
第五章 不同粒型基因间的互作效应分析第72-9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2-73页
        1.1 研究材料第72页
        1.2 田间种植与管理第72页
        1.3 性状考查与分析第72页
        1.4 基因序列分子标记检测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72-7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3-93页
        2.1 基因标记的设计与验证第73-75页
        2.2 TD70的粒型基因型的增效作用初步验证第75-76页
        2.3 TD70/Kasalath的RIL群体中粒型基因的组合方式第76-77页
        2.4 来源于TD70的粒型基因数目对粒型性状的影响第77-79页
        2.5 粒型基因的效应估计第79-93页
    3 讨论第93-96页
        3.1 不同粒型基因效应的比较第93页
        3.2 本研究结果对育种的指导意义第93页
        3.3 潜在基因对粒重的影响第93-96页
全文总结第96-98页
论文创新点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0页
附录:部分实验方法与步骤第110-118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一公司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研究
下一篇:水稻卷叶突变体sll2的遗传分析及泡状细胞发育调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