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卷叶突变体sll2的遗传分析及泡状细胞发育调控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缩略词第14-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54页
    1 水稻叶的结构第16-29页
        1.1 叶片第19-28页
            1.1.1 表皮第19页
            1.1.2 气孔第19-22页
            1.1.3 叶肉第22页
            1.1.4 叶脉第22-25页
            1.1.5 泡状细胞第25-28页
        1.2 叶舌和叶耳第28页
        1.3 叶鞘第28-29页
    2 叶发育的研究进展第29-45页
        2.1 叶原基的分化和发育第29-31页
        2.2 近轴面-远轴面极性的建立第31-35页
        2.3 叶脉的模式建立第35-39页
        2.4 叶形的形成第39-42页
        2.5 水稻叶的发育过程第42-45页
    3 水稻卷叶的应用价值第45-48页
        3.1 水稻卷叶性状的类型第45页
        3.2 卷叶在育种中的应用第45-46页
        3.3 水稻卷叶与理想株型第46-47页
        3.4 水稻卷叶性状生理生态效应研究第47-48页
        3.5 我国不同地区利用卷叶性状存在的差异第48页
    4 水稻卷叶性状的研究进展第48-52页
        4.1 已经定位和克隆的卷叶基因第48-51页
        4.2 泡状细胞对水稻卷叶的调控机制第51-52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52-54页
第二章 水稻卷叶突变体sll2的表型与细胞形态分析第54-6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7页
        1.1 植物材料来源与田间种植第54页
        1.2 卷叶指数(LRI)测定第54页
        1.3 农艺性状调查第54-55页
            1.3.1 千粒重测定第54-55页
            1.3.2 结实率调查第55页
        1.4 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测定第55页
        1.5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测定第55页
        1.6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率的测量第55页
        1.7 水稻叶片表皮泡状细胞染色第55-56页
        1.8 水稻叶片组织石蜡切片第56-57页
        1.9 水稻叶片相对含水量测定第5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7-63页
        2.1 sll2表型分析第57-59页
        2.2 sll2生理指标分析第59-61页
            2.2.1 卷叶指数(LRI)分析第59页
            2.2.2 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第59-60页
            2.2.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分析第60页
            2.2.4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率分析第60-61页
        2.3 sll2卷叶突变体叶片细胞学分析第61-63页
    3 讨论第63-64页
第三章 水稻卷叶突变体sll2的克隆及转基因验证第64-8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4-73页
        1.1 实验材料与田间种植第64-65页
        1.2 sll2遗传分析第65页
        1.3 TAIL-PCR扩增第65-66页
        1.4 水稻叶片DNA制备第66-67页
        1.5 分子标记检测第67-68页
            1.5.1 PCR扩增第67页
            1.5.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染色第67-68页
        1.6 分子标记的开发第68页
        1.7 水稻内卷叶突变基因的初定位第68-69页
        1.8 精细定位及区间内候选基因的测序第69页
        1.9 RNA提取,RT-PCR及Real-time PCR第69-70页
        1.10 转基因互补载体的构建第70页
        1.11 转基因干扰载体的构建第70-71页
        1.1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第71页
        1.13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第71页
            1.13.1 PCR鉴定第71页
            1.13.2 潮霉素处理抗性鉴定第71页
        1.14 野生型Kitaake和突变体sll2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第71-7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3-83页
        2.1 sll2的遗传分析第73页
        2.2 TAIL-PCR结果分析第73-75页
        2.3 转基因结果分析第75页
        2.4 精细定位结果分析第75-77页
        2.5 定位区间内的基因分析第77-78页
        2.6 回复突变体的表型,细胞学及农艺性状分析第78-80页
        2.7 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第80-83页
    3 讨论第83-86页
        3.1 T-DNA插入引起了卷叶表型第83-84页
        3.2 sll2遗传稳定但存在一定频率的回复突变第84-86页
第四章 双突变体及泡状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分析第86-9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6-87页
        1.1 实验材料与田间种植第86页
        1.2 泡状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检测第86-8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87-93页
        2.1 sll2oull双突变体分析第87-91页
        2.2 sll1-1sll2双突变体分析第91页
        2.3 泡状细胞发育相关的基因在sll2突变体中表达分析第91-93页
    3 讨论第93-96页
        3.1 不同卷叶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第93页
        3.2 sll2oull双突变体中sll2与oul1性状达到良好互补第93-96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96-100页
    1 全文结论第96-98页
        1.1 sll2是个隐性内卷叶突变体第96页
        1.2 泡状细胞皱缩导致叶片内卷第96页
        1.3 T-DNA插入到基因LOC_Os07g38664的启动子区,转基因未得到预期表型第96-97页
        1.4 图位克隆将目标基因定位在第7染色体长臂上28.6-kb的区间内第97页
        1.5 SLL2对Roc5具有上位性第97页
        1.6 SLL1与SLL2在调控泡状细胞发育方面可能是相互独立的第97-98页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98-100页
        2.1 sll2中可能存在一种新的机制调控卷叶表型第98页
        2.2 sll2在育种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第98-100页
参考文献第100-112页
附录第112-116页
附图1 本研究用到的载体图谱第116-11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18页
专利申请第118-120页
致谢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不同粒型基因的鉴定与基因互作效应分析
下一篇:棉花膜联内切beta-1,4-葡聚糖酶基因GhKOR1的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