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术语和缩略词 | 第16-1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8页 |
1.1 CAHs污染场地 | 第17-20页 |
1.1.1 CAHs简介 | 第17-18页 |
1.1.2 CAHs污染场地现状 | 第18-20页 |
1.2 CAHs污染场地调查监测 | 第20-21页 |
1.2.1 国外CAHs污染场地调查监测现状 | 第20-21页 |
1.2.2 国内CAHs污染场地调查监测现状 | 第21页 |
1.3 污染场地地下水中CAHs迁移转化规律 | 第21-23页 |
1.3.1 污染场地地下水中CAHs的自然衰减 | 第21-23页 |
1.3.2 污染场地地下水中CAHs的迁移转化 | 第23页 |
1.4 污染场地风险评估 | 第23-24页 |
1.4.1 国外污染场地风险评估 | 第23-24页 |
1.4.2 国内污染场地风险评估 | 第24页 |
1.5 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 | 第24-25页 |
1.5.1 污染物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 | 第24页 |
1.5.2 污染物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1.6.1 课题来源 | 第25页 |
1.6.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5-26页 |
1.6.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第2章 土壤与地下水中CAHs的分析检测方法 | 第28-34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4 样品采集方法和样品制备 | 第29-31页 |
2.4.1 土壤样品 | 第29-30页 |
2.4.2 地下水样品 | 第30页 |
2.4.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 第30-31页 |
2.5 仪器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2.5.1 土壤样品 | 第31页 |
2.5.2 地下水样品 | 第31-32页 |
2.5.3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 第32-33页 |
2.6 数据处理及绘图 | 第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场地土壤CAHs污染分布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 第34-60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场地历史污染概况 | 第34-35页 |
3.3 采样与分析 | 第35-37页 |
3.3.1 调查样点的布置 | 第35页 |
3.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35页 |
3.3.3 CAHs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3.3.4 数据处理 | 第36页 |
3.3.5 土壤地质条件分析 | 第36-37页 |
3.4 土壤地质条件 | 第37-40页 |
3.4.1 土壤地层结构 | 第37-38页 |
3.4.2 土壤物理性质 | 第38-40页 |
3.5 土壤CAHs污染的水平分布特征 | 第40-44页 |
3.5.1 A1区域土壤CAHs水平分布 | 第41页 |
3.5.2 A2区域土壤CAHs水平分布 | 第41-42页 |
3.5.3 A3区域土壤CAHs水平分布 | 第42-43页 |
3.5.4 A4区域土壤CAHs水平分布 | 第43页 |
3.5.5 A5区域土壤CAHs水平分布 | 第43-44页 |
3.6 土壤CAHs污染的垂直分布特征 | 第44-45页 |
3.7 土壤CAHs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 第45-57页 |
3.7.1 关注污染物识别 | 第45-46页 |
3.7.2 毒性评估 | 第46-50页 |
3.7.3 暴露评估 | 第50-53页 |
3.7.4 风险表征 | 第53-57页 |
3.8 基于健康风险的土壤风险控制值 | 第57-58页 |
3.8.1 制定方法 | 第57-58页 |
3.8.2 污染土壤的风险控制值 | 第58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场地地下水CAHs污染分布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 第60-85页 |
4.1 引言 | 第60页 |
4.2 采样与分析 | 第60-62页 |
4.2.1 调查样点的布置 | 第60页 |
4.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60页 |
4.2.3 CAHs分析方法 | 第60页 |
4.2.4 地下水理化性质分析 | 第60-61页 |
4.2.5 地下水中阴阳离子分析 | 第61页 |
4.2.6 数据处理 | 第61页 |
4.2.7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 第61-62页 |
4.3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 第62-64页 |
4.3.1 地表水水文条件 | 第62页 |
4.3.2 地下水水位 | 第62页 |
4.3.3 地下水水流方向与水力梯度 | 第62-64页 |
4.4 地下水中CAHs污染的水平分布特征 | 第64-69页 |
4.4.1 A1区域地下水CAHs水平分布 | 第65-66页 |
4.4.2 A2区域地下水CAHs水平分布 | 第66-67页 |
4.4.3 A3区域地下水CAHs水平分布 | 第67页 |
4.4.4 A4区域地下水CAHs水平分布 | 第67-68页 |
4.4.5 A5区域地下水CAHs水平分布 | 第68-69页 |
4.5 地下水中CAHs污染的垂直分布特征(A2区DNAPL垂直分布) | 第69-70页 |
4.6 地下水中CAHs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 第70-76页 |
4.7 地下水CAHs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 | 第76-82页 |
4.7.1 关注污染物识别 | 第76页 |
4.7.2 毒性评估 | 第76页 |
4.7.3 暴露评估 | 第76-78页 |
4.7.4 风险表征 | 第78-82页 |
4.8 基于健康风险的地下水风险控制值 | 第82-83页 |
4.8.1 制定方法 | 第82页 |
4.8.2 污染地下水的风险控制值 | 第82-83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5章 场地地下水CAHs的迁移转化规律 | 第85-123页 |
5.1 引言 | 第85页 |
5.2 采样与分析 | 第85-87页 |
5.2.1 调查样点的选择 | 第85页 |
5.2.2 监测时间设置 | 第85-86页 |
5.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86页 |
5.2.4 CAHs分析方法 | 第86页 |
5.2.5 地下水理化性质分析 | 第86页 |
5.2.6 地下水中氯离子分析 | 第86页 |
5.2.7 数据处理 | 第86-87页 |
5.3 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连续监测 | 第87-89页 |
5.3.1 地下水水位 | 第87页 |
5.3.2 地下水水流方向与水力梯度 | 第87-89页 |
5.4 地下水pH和溶解氧连续监测结果 | 第89-92页 |
5.5 地下水电导率和氯离子连续监测结果 | 第92-100页 |
5.5.1 A1区地下水电导率和氯离子连续监测结果 | 第92-94页 |
5.5.2 A2区地下水电导率和氯离子连续监测结果 | 第94-95页 |
5.5.3 A3区地下水电导率和氯离子连续监测结果 | 第95-97页 |
5.5.4 A4区地下水电导率和氯离子连续监测结果 | 第97-98页 |
5.5.5 A5区地下水电导率和氯离子连续监测结果 | 第98-100页 |
5.6 地下水CAHs连续监测结果 | 第100-108页 |
5.6.1 A1区地下水CAHs连续监测结果 | 第100-101页 |
5.6.2 A2区地下水CAHs连续监测结果 | 第101-103页 |
5.6.3 A3区地下水CAHs连续监测结果 | 第103-104页 |
5.6.4 A4区地下水CAHs连续监测结果 | 第104-105页 |
5.6.5 A5区地下水CAHs连续监测结果 | 第105-108页 |
5.7 地下水CAHs自然衰减规律 | 第108-112页 |
5.7.1 A1区地下水CAHs自然衰减规律 | 第108-109页 |
5.7.2 A2区地下水CAHs自然衰减规律 | 第109-110页 |
5.7.3 A3区地下水CAHs自然衰减规律 | 第110页 |
5.7.4 A4区地下水CAHs自然衰减规律 | 第110-111页 |
5.7.5 A5区地下水CAHs自然衰减规律 | 第111-112页 |
5.8 地下水CAHs迁移转化规律模拟 | 第112-121页 |
5.8.1 模型的假设 | 第112页 |
5.8.2 模型参数的设定 | 第112-113页 |
5.8.3 运移参数 | 第113页 |
5.8.4 水力边界 | 第113-114页 |
5.8.5 CAHs污染羽迁移的模拟 | 第114-121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121-123页 |
第6章 场地地下水CAHs的生态毒理效应研究 | 第123-144页 |
6.1 引言 | 第123页 |
6.2 采样与分析 | 第123-125页 |
6.2.1 地下水井位的选择 | 第123页 |
6.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123-124页 |
6.2.3 发光细菌毒性测试 | 第124页 |
6.2.4 酶活性测定 | 第124页 |
6.2.5 数据处理 | 第124-125页 |
6.3 地下水CAHs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 | 第125-135页 |
6.3.1 试剂和材料 | 第125页 |
6.3.2 仪器设备 | 第125页 |
6.3.3 样品制备 | 第125页 |
6.3.4 样品测定 | 第125-126页 |
6.3.5 测定结果表达 | 第126页 |
6.3.6 发光细菌毒性 | 第126-135页 |
6.4 地下水中CAHs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5-142页 |
6.4.1 地下水中CAHs对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6.4.2 地下水中CAHs对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 第137-140页 |
6.4.3 地下水中CAHs对蛋白酶的影响 | 第140-14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2-144页 |
第7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44-147页 |
7.1 结论 | 第144-146页 |
7.2 创新点 | 第146页 |
7.3 展望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