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氧化锌和磷酸银纳米催化剂的改性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前言第12-16页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研究思路第13-14页
    1.3 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6-33页
    2.1 引言第16-17页
    2.2 光催化的基本原理第17-18页
    2.3 影响半导体光催化效率的因素第18-21页
        2.3.1 半导体的能带结构第18-19页
        2.3.2 催化剂形貌的影响第19-20页
        2.3.3 操作条件的影响第20-21页
    2.4 提高半导体光催化性能的途径第21-29页
        2.4.1 基于ZnO光催化剂改性的研究进展第21-26页
        2.4.2 基于Ag_3PO_4光催化剂改性的研究进展第26-29页
    2.5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应用第29-31页
        2.5.1 光解水制氢第29-30页
        2.5.2 光催化CO_2转化第30页
        2.5.3 光催化降解环境污染物第30-31页
    2.6 半导体光催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挑战第31-33页
第3章 实验部分第33-42页
    3.1 化学试剂第33页
    3.2 实验仪器第33-34页
    3.3 催化剂的制备流程第34-35页
    3.4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第35-36页
        3.4.1 X射线衍射第35页
        3.4.2 场发射扫描电镜第35页
        3.4.3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35页
        3.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35-36页
        3.4.5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第36页
        3.4.6 光致发光光谱第36页
    3.5 光催化性能测试第36-39页
        3.5.1 模拟污染物第36-37页
        3.5.2 光催化实验第37-39页
    3.6 密度泛函理论第39-42页
        3.6.1 局域密度近似第39-40页
        3.6.2 广义梯度近似第40页
        3.6.3 轨道泛函(LDA(GGA)+U)第40页
        3.6.4 本研究中采用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软件第40-42页
第4章 Ag_2SO_4纳米粒子修饰ZnO纳米片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第42-58页
    4.1 引言第42-43页
    4.2 实验部分第43-44页
        4.2.1 Ag_2SO_4/ZnO催化剂的制备第43页
        4.2.2 Ag_2SO_4/ZnO催化剂的表征第43-44页
        4.2.3 Ag_2SO_4/ZnO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光光催化活性测试第4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4-57页
        4.3.1 Ag_2SO_4/ZnO催化剂的物相组成与结构分析第44-48页
        4.3.2 Ag_2SO_4/ZnO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第48-54页
        4.3.3 Ag_2SO_4/ZnO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光光催化反应机理第54-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微波辅助合成Ag/Ag_2SO_4/ZnO纳米材料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第58-79页
    5.1 引言第58-59页
    5.2 实验部分第59-61页
        5.2.1 催化剂的制备第59-60页
        5.2.2 催化剂的表征第60页
        5.2.3 催化剂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测试第60-61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61-78页
        5.3.1 Ag/Ag_2SO_4/ZnO催化剂的物相组成与结构分析第61-66页
        5.3.2 可见光及太阳光照射下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第66-71页
        5.3.3 Ag/Ag_2SO_4/ZnO催化剂的可见光光催化反应机理第71-78页
    5.4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6章 Ag_2MoO_4/Ag_3PO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研究第79-94页
    6.1 引言第79-80页
    6.2 实验部分第80-81页
        6.2.1 Ag_2MoO_4/Ag_3PO_4催化剂的制备第80页
        6.2.2 Ag_2MoO_4/Ag_3PO_4催化剂的表征第80-81页
        6.2.3 Ag_2MoO_4/Ag_3PO_4催化剂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测试第81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81-93页
        6.3.1 Ag_2MoO_4/Ag_3PO_4催化剂的物相组成与结构分析第81-84页
        6.3.2 Ag_2MoO_4/Ag_3PO_4催化剂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能第84-87页
        6.3.3 反应条件对Ag_2MoO_4/Ag_3PO_4催化剂的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87-90页
        6.3.4 Ag_2MoO_4/Ag_3PO_4催化剂的可见光光催化反应机理第90-93页
    6.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7章 硫酸根掺杂Ag_3PO_4的制备及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研究第94-111页
    7.1 引言第94-95页
    7.2 实验部分第95-97页
        7.2.1 SO_4~(2-)-Ag_3PO_4催化剂的制备第95页
        7.2.2 SO_4~(2-)-Ag_3PO_4催化剂的表征第95页
        7.2.3 光电化学性能分析第95-96页
        7.2.4 结构模型和DFT计算方法第96-97页
        7.2.5 SO_4~(2-)-Ag_3PO_4催化剂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能测试第97页
    7.3 结果与讨论第97-110页
        7.3.1 SO_4~(2-)-Ag_3PO_4催化剂的物相组成与结构分析第97-102页
        7.3.2 SO_4~(2-)-Ag_3PO_4催化剂的可见光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能第102-105页
        7.3.3 SO_4~(2-)掺杂提高Ag_3PO_4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的原因第105-110页
    7.4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第8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4页
    8.1 结论第111-112页
    8.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12页
    8.3 工作展望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7页
致谢第127-128页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28页

论文共1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催化柴油管式液相加氢过程研究
下一篇:上海某典型行业土壤和地下水中氯代烃的迁移转化规律及毒性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