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5-17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第二章 陶制彩绘文物工艺重构方法的概述 | 第22-30页 |
2.1 艺重构的现状及重构问题 | 第22页 |
2.2 艺重构方法的种类 | 第22-25页 |
2.2.1 传统工艺重构法 | 第22-23页 |
2.2.2 数字化工艺重构法 | 第23-25页 |
2.2.2.1 碎片拼接复原 | 第23-25页 |
2.2.2.2 造型与彩绘虚拟复原 | 第25页 |
2.3 工艺重构方法的目的性选择 | 第25-27页 |
2.3.1 研究性目的 | 第25-26页 |
2.3.2 展示性目的 | 第26页 |
2.3.3 宣传性目的 | 第26-27页 |
2.4 工艺重构的意义和价值 | 第27-28页 |
2.4.1 理论化数据的实体化 | 第27页 |
2.4.2 审美视觉的完整效果 | 第27页 |
2.4.3 直观主动的知识教育 | 第27页 |
2.4.4 文物修复辅助作用 | 第27-28页 |
2.5 工艺重构方法现状评估 | 第28-29页 |
2.6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美术考古视角下秦俑雕塑工艺重构提出 | 第30-45页 |
3.1 关于美术考古与重构 | 第30-31页 |
3.2 美术考古视角下的秦俑雕塑释读 | 第31-42页 |
3.2.1 美术考古视角下秦俑的宏观释读 | 第32-38页 |
3.2.2 美术考古视角下秦佣的微观释读 | 第38-42页 |
3.3 美术考古视角下秦俑的复原问题 | 第42-43页 |
3.4 美术考古视角重构的局限性 | 第43页 |
3.5 美术考古视角重构的意义 | 第43-44页 |
3.6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专论—应用于一号坑T23G11:38号俑服饰工艺重构分析 | 第45-77页 |
4.1 秦俑服饰工艺概述 | 第45-46页 |
4.2 考古视角研究对象的真实性 | 第46-70页 |
4.2.1 研究对象文献考察 | 第47-52页 |
4.2.1.1 研究对象来源 | 第47-48页 |
4.2.1.2 研究对象背景 | 第48-49页 |
4.2.1.3 研究对象工艺探讨 | 第49-52页 |
4.2.2 研究对象实地考察 | 第52-70页 |
4.2.2.1 研究对象出土环境 | 第52-54页 |
4.2.2.2 研究对象的出土状况 | 第54-62页 |
4.2.2.3 研究对象的工艺推定复原 | 第62-70页 |
4.3 美术视觉研究对象的艺术性 | 第70-75页 |
4.3.1 研究对象艺术风格 | 第70-71页 |
4.3.2 研究对象艺术语言 | 第71-73页 |
4.3.2.1 研究对象的内容 | 第71页 |
4.3.2.2 研究对象的结构 | 第71-72页 |
4.3.2.3 研究对象的表现手法 | 第72-73页 |
4.3.3 研究对象彩绘作用 | 第73-75页 |
4.3.3.1 装饰性 | 第73-74页 |
4.3.3.2 象征性 | 第74-75页 |
4.3.3.3 述真性 | 第75页 |
4.4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五章 专论—研究对象服饰工艺的分析及推定 | 第77-97页 |
5.1 秦服饰制度背景 | 第77-78页 |
5.2 纵向秦服饰文献考析概述 | 第78-80页 |
5.3 横向秦俑雕塑服饰考察概述 | 第80-83页 |
5.4 研究对象服饰复原推定 | 第83-96页 |
5.4.1 研究对象服饰样式合理性 | 第84-90页 |
5.4.2 研究对象服饰裁剪及尺寸推定 | 第90-94页 |
5.4.3 研究对象服饰的质地推定 | 第94-95页 |
5.4.4 研究对象服饰的染色推定 | 第95-96页 |
5.5 小结 | 第96-97页 |
第六章 复原对象的价值性定位及复原方式选择 | 第97-101页 |
6.1 复原条件 | 第97-98页 |
6.2 复原对象价值性 | 第98页 |
6.3 复原对象身份合理定位 | 第98-99页 |
6.4 复原方式的确定 | 第99-100页 |
6.5 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七章 美术考古视角下研究对象复原的具体实施方案 | 第101-112页 |
7.1 复原对象的现场照片数据采集及编号 | 第101-103页 |
7.2 对照法进行合理比对拼接 | 第103-105页 |
7.3 整体调整及着色 | 第105-109页 |
7.4 3D全息投影展示 | 第109-110页 |
7.5 复原结果评估 | 第110-111页 |
7.6 小结 | 第111-112页 |
结论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附录 | 第118-122页 |
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22-123页 |
致谢 | 第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