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9-12页 |
1.1.1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日益受到重视 | 第9-10页 |
1.1.2 及时解决金融纠纷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1.1.3 金融纠纷解决面临的难题 | 第11-12页 |
1.2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5 研究的思路、方法与框架 | 第18-19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5.3 研究框架 | 第19页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第21-31页 |
2.1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纠纷的涵义 | 第21页 |
2.1.2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涵义 | 第21-23页 |
2.2 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主体 | 第23-25页 |
2.2.1 行政机关 | 第23-24页 |
2.2.2 法院 | 第24页 |
2.2.3 人民调解组织 | 第24页 |
2.2.4 仲裁组织 | 第24-25页 |
2.2.5 民间调解组织和个人 | 第25页 |
2.3 政府与其他纠纷解决主体的关系 | 第25-26页 |
2.4 政府职能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关系 | 第26-27页 |
2.5 政府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形式 | 第27-28页 |
2.5.1 政府是社会规范的制定者 | 第27页 |
2.5.2 政府是社会资源分配的实施者 | 第27-28页 |
2.5.3 政府是社会秩序的管理者 | 第28页 |
2.5.4 政府是利益纠纷的参与者 | 第28页 |
2.6 政府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发挥作用的现实需要 | 第28-31页 |
2.6.1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 第28-29页 |
2.6.2 行政机关解决纠纷机制发展的需要 | 第29-31页 |
第3章 温州市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中政府作用的现状分析 | 第31-39页 |
3.1 金融纠纷概念的界定 | 第31页 |
3.2 温州市政府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中的作用 | 第31-33页 |
3.2.1 制度供给 | 第31-32页 |
3.2.2 成立专门协调机构 | 第32-33页 |
3.2.3 调动社会资源参与解决金融纠纷 | 第33页 |
3.3 温州市金融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实效分析 | 第33-39页 |
3.3.1 效率分析 | 第33-36页 |
3.3.2 效果分析 | 第36-37页 |
3.3.3 公正程度分析 | 第37-39页 |
第4章 政府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作用的不足及原因分析 | 第39-48页 |
4.1 政府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作用的不足 | 第39-46页 |
4.1.1 缺乏系统的制度供给 | 第39-40页 |
4.1.2 政府作用定位不准确 | 第40-41页 |
4.1.3 对纠纷解决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 第41-43页 |
4.1.4 对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缺乏有力引导 | 第43-44页 |
4.1.5 协调联动机制不完善 | 第44-46页 |
4.2 政府作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46-48页 |
4.2.1 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意识不够强 | 第46页 |
4.2.2 政府权力结构与纠纷解决需求不相适应 | 第46页 |
4.2.3 政府参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定职责不够明确 | 第46-47页 |
4.2.4 政府法治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 第47-48页 |
第5章 有效发挥政府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作用的对策 | 第48-56页 |
5.1 强化政府作用导向 | 第48-50页 |
5.1.1 明确政府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作用 | 第48页 |
5.1.2 培养社会自治能力 | 第48-49页 |
5.1.3 健全协同机制 | 第49-50页 |
5.2 强化政府制度供给 | 第50-51页 |
5.2.1 推动国家立法 | 第50页 |
5.2.2 构建配套制度体系 | 第50-51页 |
5.2.3 构建配套保障体系 | 第51页 |
5.3 支持发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 第51-53页 |
5.3.1 行政调解委员会 | 第51-52页 |
5.3.2 行业纠纷调解中心 | 第52页 |
5.3.3 专业化人民调解组织 | 第52页 |
5.3.4 仲裁机构 | 第52-53页 |
5.4 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 | 第53-54页 |
5.4.1 赋予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处理结果法律效力 | 第53页 |
5.4.2 加大执行保障 | 第53-54页 |
5.4.3 建立纠纷化解信用评价和督促机制 | 第54页 |
5.5 加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平台建设 | 第54-56页 |
5.5.1 建立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主体联动平台 | 第54页 |
5.5.2 构建基层纠纷解决服务平台 | 第54-55页 |
5.5.3 建立重大、群体性、突发纠纷临时应对机制 | 第55页 |
5.5.4 建立在线纠纷解决机制 | 第55-5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