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工作的方法与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方案 | 第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32页 |
2.1 城市人工林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2.2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2.2.1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有机性与和谐性 | 第18页 |
2.2.2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区域性与地方性 | 第18-19页 |
2.2.3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科学性与持续性 | 第19页 |
2.2.4 整体人文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2.3 生态恢复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2.3.1 相关概念 | 第20页 |
2.3.2 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恢复理论 | 第20-21页 |
2.3.3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理论 | 第21-23页 |
2.4 城市林地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 | 第23-32页 |
2.4.1 城市林地视觉景观设计 | 第23-26页 |
2.4.2 城市林地布局与形态设计理论 | 第26-30页 |
2.4.3 城市林地游憩活动认知 | 第30-32页 |
第3章 城市人工林生态恢复对策研究 | 第32-40页 |
3.1 设计研究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3.2 城市人工林诊断途径及分级 | 第33-34页 |
3.3 生态恢复单元划分 | 第34-35页 |
3.3.1 主导因子选择 | 第34-35页 |
3.3.2 生态恢复单元划分方法 | 第35页 |
3.4 生态恢复技术与管理对策 | 第35-40页 |
3.4.1 土壤恢复技术 | 第35-36页 |
3.4.2 低效公益林改造更新技术 | 第36-38页 |
3.4.3 生态公益林经营技术 | 第38-39页 |
3.4.4 周边环境适应策略 | 第39-40页 |
第4章 城市人工林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 第40-49页 |
4.1 城市人工林景观设计的物态层 | 第40-46页 |
4.1.1 城市人工林视觉景观规划设计 | 第40-41页 |
4.1.2 潜在自然植被分析 | 第41页 |
4.1.3 适宜树种及群落筛选 | 第41-43页 |
4.1.4 布局结构与形态设计指标 | 第43-45页 |
4.1.5 动态管理 | 第45-46页 |
4.2 城市人工林景观设计的情境层 | 第46-47页 |
4.2.1 个体行为引导 | 第46页 |
4.2.2 群体活动组织 | 第46-47页 |
4.2.3 服务设施配置 | 第47页 |
4.3 生态恢复的意义层设计 | 第47-49页 |
4.3.1 自然野趣的意义引导 | 第47页 |
4.3.2 生活归属的意义引导 | 第47-48页 |
4.3.3 寓教于景的意义引导 | 第48页 |
4.3.4 地域情结的意义引导 | 第48-49页 |
第5章 实证研究—上海市嘉定区陇南路城市人工林改造设计 | 第49-70页 |
5.1 城市人工林示范区概况与分析 | 第49-55页 |
5.1.1 城市人工林示范区概况 | 第49页 |
5.1.2 城市人工林示范区调查方法 | 第49-50页 |
5.1.3 城市人工林示范区主导因子分析与评价 | 第50-55页 |
5.1.4 城市人工林示范区改造方法分析 | 第55页 |
5.2 城市人工林示范区物态层设计 | 第55-60页 |
5.2.1 城市人工林示范区生态恢复单元划分 | 第55-57页 |
5.2.2 土壤改造 | 第57页 |
5.2.3 植物群落改造 | 第57页 |
5.2.4 城市人工林示范区树种与群落结构选择 | 第57-59页 |
5.2.5 空间布局形态与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5.3 城市人工林示范区情境层设计 | 第60-65页 |
5.3.1 个人行为引导 | 第61-63页 |
5.3.2 群体活动组织 | 第63-65页 |
5.4 城市人工林示范区意义层设计 | 第65-70页 |
5.4.1 自然野趣的意义引导 | 第65-66页 |
5.4.2 生活归属的意义引导 | 第66-68页 |
5.4.3 寓教于景的意义引导 | 第68页 |
5.4.4 地域情结的意义引导 | 第68-70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