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湖泊水环境污染现状 | 第12-14页 |
1.2.2 湖泊水环境评价现状 | 第14页 |
1.2.3 存在的问题 | 第14页 |
1.3 论文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3.1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2 主要内容 | 第15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以及水质指标监测分析 | 第16-21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18页 |
2.1.1 邛海概况 | 第16页 |
2.1.2 邛海补给水源概况 | 第16-18页 |
2.2 流域水质指标监测分析 | 第18-21页 |
2.2.1 采样点的布设 | 第18页 |
2.2.2 样品采集、保存及运输 | 第18-19页 |
2.2.3 水质监测指标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第3章 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 | 第21-34页 |
3.1 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 | 第21-27页 |
3.1.1 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3.1.2 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 第23-27页 |
3.2 流域水质的年内变化趋势 | 第27-31页 |
3.2.1 入湖河流水质的年内变化 | 第28-29页 |
3.2.2 邛海水质的年内变化 | 第29-31页 |
3.3 流域水质的年际变化趋势 | 第31-34页 |
3.3.1 入湖河流水质的年际变化 | 第31-32页 |
3.3.2 邛海水质的年际变化 | 第32-34页 |
第4章 邛海湖泊富营养化评价与成因分析 | 第34-42页 |
4.1 邛海湖泊富营养化的总体状况 | 第34-36页 |
4.1.1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 | 第34-35页 |
4.1.2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评价结果 | 第35-36页 |
4.2 邛海湖泊富营养化的时空变化 | 第36-39页 |
4.2.1 邛海富营养化程度随季节变化分析 | 第36页 |
4.2.2 邛海富营养化程度随空间变化分析 | 第36-39页 |
4.3 邛海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分析 | 第39-42页 |
4.3.1 湖泊富营养化水质指标与叶绿素a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页 |
4.3.2 湖泊水质的氮磷比 | 第39-42页 |
第5章 邛海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措施 | 第42-55页 |
5.1 构建湖泊保护长效机制 | 第42-44页 |
5.1.1 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邛海模式” | 第42-43页 |
5.1.2 落实生态红线空间管控措施 | 第43-44页 |
5.1.3 创新水环境管理机制 | 第44页 |
5.2 加强邛海水土保持综合防治 | 第44-47页 |
5.2.1 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 | 第44-45页 |
5.2.2 推进坡耕地水土综合治理 | 第45-46页 |
5.2.3 着力入湖河流沟道整治工程建设 | 第46-47页 |
5.2.4 重点推进主要河流生态自净能力建设 | 第47页 |
5.3 开展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产业调控 | 第47-50页 |
5.3.1 加快环湖截污配套管网的建设 | 第47-48页 |
5.3.2 大力推进近湖场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 第48-49页 |
5.3.3 合理调控人口布局 | 第49页 |
5.3.4 优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 第49-50页 |
5.4 分类实施农业源污染防治 | 第50-51页 |
5.4.1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 第50页 |
5.4.2 强化养殖业污染防治 | 第50-51页 |
5.4.3 加强农田环境监管 | 第51页 |
5.5 推进湖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 第51-55页 |
5.5.1 优先开展环湖人工湿地改造 | 第51-52页 |
5.5.2 着力开展湖滨带生态修复 | 第52-53页 |
5.5.3 不断加强湖体生态保育 | 第53页 |
5.5.4 完善湖泊生态调控与管理 | 第53-55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1 | 第61-62页 |
附录2 | 第62-63页 |
附录3 | 第63-64页 |
附录4 | 第64-65页 |
附录5 | 第65-66页 |
附录6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