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1.1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与资源多样化 | 第10页 |
1.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普及 | 第10-11页 |
1.3 基于信息技术的“微时代”到来 | 第11-12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2.1 微课的起源 | 第12页 |
2.2 微课的概念 | 第12-13页 |
2.3 微课相关概念辨析 | 第13-14页 |
2.4 微课的特点及分类 | 第14-16页 |
2.4.1 微课的特点 | 第14-15页 |
2.4.2 微课的分类 | 第15-16页 |
2.5 微课的设计方法和制作方法 | 第16-19页 |
2.5.1 微课的设计方法 | 第16-18页 |
2.5.2 微课的制作方法 | 第18-19页 |
2.6 微课的评价 | 第19-21页 |
2.7 微课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2.7.1 国外微课的发展现状 | 第21页 |
2.7.2 国内微课的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2.8 微课、慕课与翻转课堂 | 第22-24页 |
2.8.1 慕课 | 第22页 |
2.8.2 翻转课堂 | 第22-23页 |
2.8.3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 | 第23-24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3.1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3.3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3.4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25-26页 |
第4章 微课已有案例研究 | 第26-36页 |
4.1 案例一:可汗学院 | 第26-29页 |
4.1.1 网站介绍 | 第26页 |
4.1.2 光合作用相关课程资源 | 第26-28页 |
4.1.3 案例分析 | 第28页 |
4.1.4 案例评价 | 第28-29页 |
4.2 案例二:华师慕课 | 第29-31页 |
4.2.1 网站介绍 | 第29页 |
4.2.2 光合作用相关课程资源 | 第29-30页 |
4.2.3 案例分析 | 第30页 |
4.2.4 案例评价 | 第30-31页 |
4.3 案例三:微课网 | 第31-33页 |
4.3.1 网站介绍 | 第31页 |
4.3.2 光合作用相关课程资源 | 第31-32页 |
4.3.3 案例分析 | 第32-33页 |
4.3.4 案例评价 | 第33页 |
4.4 网络已有生物学微课资源分析 | 第33-34页 |
4.5 生物学微课开发注意事项 | 第34-36页 |
4.5.1 微课内容要细化到知识点 | 第34页 |
4.5.2 微课开发要注重系统性 | 第34页 |
4.5.3 呈现形式多媒体综合化 | 第34页 |
4.5.4 微课设计突出生物学科特点 | 第34-35页 |
4.5.5 开发更广泛的生物学课程资源 | 第35-36页 |
第5章 微课设计研究 | 第36-48页 |
5.1 微课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 第36页 |
5.2 ADDIE模型的简要介绍 | 第36-37页 |
5.3 微课设计流程 | 第37-48页 |
5.3.1 分析阶段 | 第37-41页 |
5.3.2 设计阶段 | 第41-43页 |
5.3.3 开发阶段 | 第43-45页 |
5.3.4 实施阶段 | 第45-46页 |
5.3.5 评价阶段 | 第46-48页 |
第6章 微课制作研究 | 第48-74页 |
6.1 PPT录屏型微课 | 第48-58页 |
6.1.1 PPT录屏型微课制作流程 | 第48-49页 |
6.1.2 PPT录屏型微课微视频录制方法 | 第49-58页 |
6.1.3 PPT录屏型微课的优势与不足 | 第58页 |
6.2 实拍型微课 | 第58-61页 |
6.2.1 实拍型微课制作流程 | 第58-59页 |
6.2.2 实拍型微课微视频制作方法 | 第59-61页 |
6.2.3 实拍型微课的优势与不足 | 第61页 |
6.3 微课后期编辑与完善 | 第61-67页 |
6.4 微课开发 | 第67-74页 |
6.4.1 《绿叶中的色素与光吸收》微课资源包 | 第67-70页 |
6.4.2 《萨克斯实验》微课资源包 | 第70-74页 |
第7章 微课应用实践研究 | 第74-84页 |
7.1 微课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模式 | 第74-75页 |
7.1.1 翻转课堂模式——先学后教 | 第74页 |
7.1.2 课外辅导模式——先教后辅 | 第74-75页 |
7.1.3 课堂辅助模式 | 第75页 |
7.2 《光合作用》微课实践 | 第75-81页 |
7.2.1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微课的应用 | 第75-77页 |
7.2.2 《影响叶绿素合成的因素》微课的应用 | 第77-79页 |
7.2.3 《光合作用光反应》+《光合作用暗反应》微课的应用 | 第79-81页 |
7.3 《光合作用》微课效果访谈 | 第81-82页 |
7.4 《光合作用》微课实践启示 | 第82-84页 |
7.4.1 验证性实验操作过程适合做成微课 | 第82页 |
7.4.2 习题讲解微课不适合在课堂上使用 | 第82页 |
7.4.3 作为课堂嵌入使用的微课要能吸引学生 | 第82-84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 | 第84-86页 |
第9章 启示与建议 | 第86-90页 |
9.1 呼吁中学教师参与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 第86-87页 |
9.2 生物学微课的开发要在突出学科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 第87页 |
9.3 建议高校师范专业的学生参与到微课的研究中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附录 | 第94-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