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民生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61页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价值第15-18页
        1.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1.2 选题价值第16-18页
    1.2 核心概念与研究对象解析第18-41页
        1.2.1 核心概念的界定第18-33页
        1.2.2 研究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必要性第33-38页
        1.2.3 党的农民民生思想与中共民生思想的辩证关系第38-4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41-51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41-50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50-51页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第51-57页
        1.4.1 研究目标第52-53页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53-57页
    1.5 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第57-61页
        1.5.1 研究方法第57-58页
        1.5.2 本文的创新第58-59页
        1.5.3 不足之处第59-61页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农民民生思想的历史回顾第61-83页
    2.1 中共农民民生思想的萌芽第62-66页
        2.1.1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农民民生思想第62-63页
        2.1.2 萌芽阶段中共农民民生思想的理论价值第63-66页
    2.2 形成与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的农民民生思想第66-75页
        2.2.1 认识论基础:毛泽东的工农革命观第67-68页
        2.2.2 实践模式: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第68-70页
        2.2.3 价值模式: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第70-71页
        2.2.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内核: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民生观第71-72页
        2.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历史贡献第72-75页
    2.3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农民民生思想的曲折发展第75-83页
        2.3.1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农民观的转变第76-78页
        2.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农民民生思想的曲折发展第78-80页
        2.3.3 对建国至改革开放前中共农民民生思想的总结和反思第80-83页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农民民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978—2012)第83-115页
    3.1 温饱导向下的农民民生:邓小平对毛泽东农民民生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第84-94页
        3.1.1 农民贫困:邓小平农村民生改造前的时代之痛第85-87页
        3.1.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民民生改善的革命性起点第87-89页
        3.1.3 继承与创新:中共农民民生思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性起步第89-94页
    3.2 总体小康的农民民生:江泽民对农民民生改善的关键性贡献第94-103页
        3.2.1 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三农问题”的形成及表现第95-96页
        3.2.2 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三乱治理”到扶贫攻坚战第96-101页
        3.2.3 江泽民对农民民生改善的关键性贡献第101-103页
    3.3 中国农村税费改革:胡锦涛对农民民生改善的重大贡献第103-115页
        3.3.1 总体小康后“三农”问题的新表现和新矛盾第104-106页
        3.3.2 农民减负:十六大以来党的农民民生思想发展的核心第106-111页
        3.3.3 对党的“多予、少取、放活”农民民生思想的评价第111-115页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农民民生思想的最新发展及创新第115-147页
    4.1 习近平“三农”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创新第115-126页
        4.1.1 “强富美”的“三农”新战略第115-120页
        4.1.2 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思想第120-122页
        4.1.3 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第122-123页
        4.1.4 十八大以来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理论创新第123-126页
    4.2 新常态下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理论特色及实践展开第126-132页
        4.2.1 新常态下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理论特色第126-127页
        4.2.2 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当前农民民生改善的系列举措第127-129页
        4.2.3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党对改善农民民生的重大战略规划第129-132页
    4.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理论演进、实践成就及挑战第132-147页
        4.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民生改善的认识论、方法论路径第132-136页
        4.3.2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民生改善的总体成就第136-138页
        4.3.3 当前农民民生改善过程中的风险和挑战第138-147页
第五章 中共农民民生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发展趋势第147-161页
    5.1 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历史地位第147-153页
        5.1.1 它是推动中国农民民生改善事业的重要理论武器第147-150页
        5.1.2 它是一份与中国农民权益保障共生互进的思想宣言第150-151页
        5.1.3 它是助推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思想力量第151-153页
    5.2 党的农民民生思想的发展趋势第153-161页
        5.2.1 中国农民民生改善将具备更加宽广的国际视野第153-155页
        5.2.2 农民民生问题与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良性互动将更加明显第155-156页
        5.2.3 农民民生改善与中共执政伦理的契合度会逐渐加深第156-157页
        5.2.4 对农民民生利益的关注和调整将会更加具体化和制度化第157-159页
        5.2.5 农民民生思想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第159-161页
结论第161-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场论的城市间相互作用的机理和效应研究
下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式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