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前言 | 第5-10页 |
一. 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 第5-6页 |
二. 相关研究简要回顾 | 第6-8页 |
三. 研究方法、资料来源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第一章 基督教在上海的早期传播与“慕尔堂”的设立 | 第10-15页 |
第一节 基督教在上海的早期传播和发展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监理会的“布道堂”—“慕尔堂” | 第11-15页 |
第二章 20世纪初上海基督教会的发展与“慕尔堂” | 第15-23页 |
第一节 上海基督教会的发展 | 第15-19页 |
(一) “黄金时期”的延续 | 第15-16页 |
(二) 共同抵御外侮的上海基督教会 | 第16-17页 |
(三) 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基督教会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社会动荡中的“慕尔堂” | 第19-23页 |
(一) 维护公义 | 第19页 |
(二) 服务社会 | 第19-20页 |
(三) 共赴国难 | 第20-21页 |
(四) 战后复堂 | 第21-22页 |
(五) 人道救援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慕尔堂”与上海基督教会的本土化 | 第23-38页 |
第一节 上海基督教会的本土化努力与“社交堂”—“慕尔堂” | 第23-32页 |
(一) 西方传教士的本土化尝试 | 第23-25页 |
(二) 上海基督教会的自立运动和本土化努力 | 第25-27页 |
(三) “卫理公会”与作为“社交堂”的“慕尔堂” | 第27-32页 |
第二节 上海基督教会的“三自”爱国运动与“三自堂”—“慕尔堂” | 第32-38页 |
(一) 步入新时期的中国基督教 | 第32-34页 |
(二) 社会主义时期上海基督教会的“本土化”努力—“三自”爱国运动 | 第34-35页 |
(三) 从“社交堂”到“三自堂” | 第35-38页 |
结语 | 第38-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附录 | 第45-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