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9页 |
·研究背景 | 第14-28页 |
·研究的缘起 | 第14-19页 |
·研究的现实背景 | 第19-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8-30页 |
·理论意义 | 第28-29页 |
·现实意义 | 第29-30页 |
·研究设计 | 第30-36页 |
·本研究基本观点阐述 | 第30-32页 |
·研究问题 | 第32-33页 |
·研究目标 | 第33页 |
·研究路线 | 第33-34页 |
·研究方法 | 第34页 |
·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39-59页 |
·敬业度的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39-49页 |
·敬业度的定义和内涵 | 第39-43页 |
·敬业度的测量 | 第43-45页 |
·敬业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45-48页 |
·敬业度对个人产出和组织产出的影响研究 | 第48-49页 |
·教师工作特征和教师敬业度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49-54页 |
·教师工作特征 | 第49-51页 |
·教师敬业度的文献回顾 | 第51-52页 |
·教师敬业度的内涵和特征研究 | 第52页 |
·教师敬业度现状的研究 | 第52-53页 |
·教师敬业度的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 | 第53页 |
·教师敬业度研究的评析 | 第53-54页 |
·教师家庭工作冲突的文献回顾与评述 | 第54-56页 |
·工作家庭冲突的定义及分类 | 第54页 |
·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结果 | 第54-55页 |
·教师工作家庭冲突的相关研究与评析 | 第55-56页 |
·城乡二元教育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 第56-58页 |
·城乡二元教育研究综述 | 第56-57页 |
·城乡二元教育研究评析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三章 研究模型选择与设计 | 第59-72页 |
·前置因素影响教师敬业度的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59-65页 |
·工作特征对教师敬业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组织支持、主管支持对教师敬业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奖励认同对教师敬业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程序公平、分配公平对教师敬业度的影响 | 第62-63页 |
·家庭因素对教师敬业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前置因素影响教师敬业度的研究模型 | 第64-65页 |
·教师敬业度影响其工作态度和行为的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65-69页 |
·教师工作和组织敬业度影响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 | 第65-66页 |
·教师工作满意度对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的影响 | 第66-67页 |
·教师组织承诺对其工作行为的影响 | 第67-68页 |
·教师公民行为对其离职意愿的影响 | 第68页 |
·教师敬业度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发挥作用的研究模型 | 第68-69页 |
·女性与男性教师敬业度的前置因素模型和作用机制模型的差异 | 第69-70页 |
·城市和农村教师敬业度的前置因素模型和作用影响模型的差异 | 第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第72-93页 |
·概念界定 | 第72-75页 |
·核心概念界定 | 第72-74页 |
·相关概念的操作性定义 | 第74-75页 |
·小组访谈 | 第75-83页 |
·焦点小组访谈及概念定义 | 第75-76页 |
·焦点小组访谈方法的概况 | 第76页 |
·焦点小组访谈的实施过程 | 第76-78页 |
·焦点小组访谈结果分析 | 第78-83页 |
·问卷设计与调研过程 | 第83-87页 |
·量表设计思路 | 第83-84页 |
·相关概念量表设计 | 第84-86页 |
·量表内容效度检验 | 第86-87页 |
·调研过程 | 第87页 |
·结构方程模型与相关软件简介 | 第87-90页 |
·结构方程模型简介 | 第87-88页 |
·LISREL软件和PLS软件简介 | 第88-90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90-92页 |
·描述性分析 | 第90页 |
·数据预分析 | 第90页 |
·基于SPSS软件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90-91页 |
·基于LISREL软件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91-92页 |
·基于PLS软件的模型与假设检验 | 第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五章 调研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93-111页 |
·教师样本描述性分析 | 第93-95页 |
·Cronbach α信度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95-105页 |
·Cronbach α信度分析 | 第95-100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100-105页 |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105-109页 |
·整体拟合指标检验 | 第105-106页 |
·综合信度ρc系数检验 | 第106-107页 |
·收敛效度 | 第107-108页 |
·判别效度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六章 假设检验与讨论 | 第111-138页 |
·前置因素影响教师敬业度模型的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第111-114页 |
·假设检验 | 第111-112页 |
·结果讨论 | 第112-114页 |
·前置因素影响女性与男性教师敬业度模型的讨论 | 第114-118页 |
·前置因素影响女性教师敬业度的模型 | 第114-115页 |
·前置因素影响男性教师敬业度的模型 | 第115-117页 |
·讨论 | 第117-118页 |
·前置因素影响城市与农村教师敬业度模型的讨论 | 第118-122页 |
·前置因素影响城市教师敬业度的模型 | 第118-119页 |
·前置因素影响农村教师敬业度的模型 | 第119-121页 |
·讨论 | 第121-122页 |
·教师敬业度影响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型的假设检验与结果讨论 | 第122-125页 |
·假设检验 | 第122-124页 |
·结果讨论 | 第124-125页 |
·女性与男性教师敬业度影响其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型的讨论 | 第125-130页 |
·女性教师敬业度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模型 | 第125-127页 |
·男性教师敬业度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模型 | 第127-129页 |
·讨论 | 第129-130页 |
·城市与农村教师敬业度影响其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型的讨论 | 第130-136页 |
·城市教师敬业度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模型 | 第131-132页 |
·农村教师敬业度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模型 | 第132-135页 |
·讨论 | 第135-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8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38-143页 |
·研究结论 | 第138-141页 |
·研究局限 | 第141页 |
·研究展望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1页 |
附录 | 第151-15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 第154-155页 |
后记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