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3页 |
1. 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明末清初的概念界定 | 第9页 |
·白话小说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2.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0页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1-13页 |
一、“东京”与白话小说的渊源 | 第13-19页 |
1. “东京”与白话小说的早期形式——“说话” | 第13-14页 |
2. 经济与文化、娱乐的相互推动 | 第14-16页 |
·文化、娱乐对经济的影响 | 第14-15页 |
·经济、娱乐对文化的影响 | 第15-16页 |
3. 中原深厚的文化积淀 | 第16-17页 |
4. 特殊的传播情境下传播的优越性 | 第17-19页 |
二、明末清初与“东京”有关的白话小说及其出现较多的原因 | 第19-27页 |
1. 明末清初与“东京”有关的白话小说梳理 | 第19-20页 |
2. 与“东京”有关的白话小说出现较多的原因 | 第20-27页 |
·与“杭州小说”相对而存在 | 第20-21页 |
·对“东京梦华”盛况的追忆 | 第21-22页 |
·明清时代出版业的发展 | 第22-23页 |
·继承旧有的“东京故事” | 第23-24页 |
·宋元话本小说的延续 | 第24页 |
·政治原因 | 第24-27页 |
三、“东京”对明末清初白话小说的影响 | 第27-33页 |
1. “东京”的名胜成为小说中的场景 | 第27-29页 |
2. “东京”的名人成为小说中的主人公 | 第29-31页 |
3. “东京”的习俗成为小说中的事境 | 第31-33页 |
四、明末清初与“东京”有关的白话小说的特点 | 第33-43页 |
1. 讽世、劝诫性语言的应用 | 第33-34页 |
2. 梦境和幻境的运用及其宗教化意味 | 第34-36页 |
·梦境和幻境的运用 | 第34-35页 |
·宗教化意味 | 第35-36页 |
3. 小说开头及文中、结尾诗词的运用 | 第36-39页 |
·引出要发生的故事 | 第37页 |
·总领全文 | 第37-38页 |
·劝诫教化 | 第38-39页 |
4. 人物的重点塑造和刻画 | 第39-40页 |
5. 丰富多彩的市井生活的描绘且具有商业化的特点 | 第40-43页 |
五、明末清初与“东京”有关的白话小说的局限性及其原因 | 第43-47页 |
1. 明末清初与“东京”有关的白话小说的局限性 | 第43-45页 |
·对事件的理性评论多,对“东京”的感性描述少 | 第43-44页 |
·名人故事多,人物形象丰富性弱 | 第44页 |
·对人物刻画笔墨多,对“东京”具体阐述少 | 第44-45页 |
2. 与“东京”有关的白话小说具有以上局限性的有原因 | 第45-47页 |
·宋明理学的影响 | 第45页 |
·“东京故事”传播途径的多元化 | 第45-46页 |
·故事的编织表达个人意愿,“东京”只是故事发生和发展的载体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