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立题依据与研究现状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一章、汤显祖与蒋士铨的人格风范比较 | 第10-15页 |
第一节、从生平际遇看汤、蒋二人的忧患人生 | 第10-12页 |
第二节、从禀性气质看汤、蒋二人的人格精神 | 第12-15页 |
第二章、汤显祖与蒋士铨的“江右”情结 | 第15-25页 |
第一节、汤显祖的江西地域文化意识及对其戏曲创作的影响 | 第15-19页 |
一、汤显祖的地域文化意识 | 第15-16页 |
二、江西地域文化意识在汤显祖戏曲创作中的反映 | 第16-19页 |
第二节、蒋士铨的江西地域文化意识及对其戏曲创作的影响 | 第19-25页 |
一、蒋士铨的“江右”情结 | 第19页 |
二、“以乡人言乡事,乡人言乡音”的戏曲创作 | 第19-25页 |
第三章、汤显祖与蒋士铨的言情观比较 | 第25-41页 |
第一节、明清曲学家的言情观 | 第25-31页 |
一、言情观的发展演变 | 第25-29页 |
二、言情观的历史评判 | 第29-31页 |
第二节、“世总为情”——汤显祖的“情至” | 第31-35页 |
一、汤显祖“情至”观形成的历史环境及其思想根源 | 第31-33页 |
二、“情至”观在汤显祖戏曲创作中的诠释 | 第33-35页 |
第三节、“情统一切”——蒋士铨的“正情” | 第35-39页 |
一、蒋士铨的“正情”观 | 第35-36页 |
二、“正情”观在蒋士铨剧作中的体现 | 第36-39页 |
第四节、“情至”与“正情”之辨——蒋士铨归于“玉茗堂”派说考 | 第39-41页 |
第四章、汤显祖与蒋士铨戏曲创作比较 | 第41-44页 |
第一节、汤显祖“梦中的现实”与蒋士铨“现实中的梦” | 第41-42页 |
第二节、词曲并重——蒋士铨曲词对汤显祖的传承与变新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