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返回抑制的概述 | 第10-11页 |
·返回抑制的范式 | 第11-14页 |
·线索不同的返回抑制变式 | 第11页 |
·静态范式和动态范式 | 第11-12页 |
·线索数量不同的返回抑制范式 | 第12-13页 |
·不同维度的返回抑制范式 | 第13-14页 |
·小结 | 第14-15页 |
·返回抑制的机制 | 第15-17页 |
·生理心理机制 | 第15-16页 |
·认知心理机制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返回抑制在运动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跆拳道中技术动作的运用与返回抑制 | 第19-20页 |
·问题提出 | 第20-21页 |
2 实验一跆拳道情境破坏位置信息探讨返回抑制客体优势 | 第21-29页 |
·实验一a | 第21-23页 |
·实验一a研究目的 | 第21页 |
·实验一a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实验一a实验结果 | 第22页 |
·实验一a结论 | 第22-23页 |
·实验一b | 第23-29页 |
·实验一b研究假设 | 第23页 |
·实验一b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实验结果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讨论 | 第29页 |
3 实验二跆拳道情景破坏客体信息探讨返回抑制位置优势 | 第29-36页 |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实验参与者 | 第30页 |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实验程序 | 第31-32页 |
·实验设计 | 第32-33页 |
·实验结果 | 第33-34页 |
·实验参与者反应时描述统计 | 第33页 |
·差异分析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6页 |
4 实验三改变时间间隔探讨跆拳道运动员和普通大学生返回抑制的不同 | 第36-43页 |
·研究假设 | 第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实验参与者 | 第37页 |
·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实验程序 | 第38-39页 |
·实验设计 | 第39页 |
·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在不同的线索下,普通大学生对实验材料反应时描述统计见表 7 | 第39-40页 |
·在不同的线索下,跆拳道运动员对实验材料反应时描述统计见表 8 | 第40页 |
·差异分析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5 总讨论 | 第43-46页 |
·返回抑制机制的讨论 | 第43-45页 |
·不同被试出现返回抑制的讨论 | 第45页 |
·不同背景中的返回抑制现象 | 第45-4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建议 | 第47页 |
7 不足与展望 | 第47-49页 |
·不足 | 第47-48页 |
·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57页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和信息采集表 | 第54-55页 |
附录二 指导语 | 第55-5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