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松桃苗族儿童民间游戏传承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问题提出 | 第11-13页 |
·城镇化的时代背景 | 第11-12页 |
·儿童民间游戏的传承意义 | 第12页 |
·苗族儿童民间游戏研究的紧迫性 | 第12-1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民间游戏 | 第13页 |
·儿童民间游戏 | 第13页 |
·城镇化 | 第13-14页 |
·相关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关于儿童游戏、民间游戏、儿童民间游戏的定义研究 | 第14-16页 |
·有关民间游戏的特征研究 | 第16页 |
·关于民间游戏分类的研究 | 第16-17页 |
·有关儿童民间游戏传承的研究 | 第17-2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线路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线路 | 第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文献法 | 第21-22页 |
·观察法 | 第22页 |
·调查法 | 第22-23页 |
·访谈法 | 第23-25页 |
第2章 苗族儿童民间游戏传承的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文化生态学理论 | 第25-26页 |
·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 第26页 |
·瑞吉欧教育理论 | 第26-28页 |
第3章 松桃苗族儿童民间游戏的概述 | 第28-34页 |
·松桃苗族的概况 | 第28页 |
·松桃苗族儿童民间游戏的概述 | 第28-34页 |
·五子棋 | 第28-29页 |
·跳飞机(亦称为“跳房子) | 第29-30页 |
·八人千 | 第30页 |
·羽毛毽 | 第30-31页 |
·拔河 | 第31页 |
·抓子 | 第31-32页 |
·打纸板 | 第32页 |
·花鼓舞 | 第32-33页 |
·腿圈舞 | 第33页 |
·童谣 | 第33-34页 |
第4章 松桃苗族儿童民间游戏的传承调查与分析 | 第34-55页 |
·祖辈和父辈民间游戏的调查分析 | 第34-44页 |
·祖辈和父辈苗族儿童民间游戏的传承态度调查 | 第34-37页 |
·祖辈父辈儿时民间游戏的传承途径的调查 | 第37-38页 |
·祖辈父辈儿时民间游戏的调查 | 第38-44页 |
·儿童的苗族民间游戏传承现状调查 | 第44-51页 |
·苗族儿童民间游戏传承态度的调查 | 第44-46页 |
·儿童的苗族民间游戏传承途径的调查 | 第46-48页 |
·儿童的苗族民间游戏情况调查 | 第48-51页 |
·幼儿园开展儿童民间游戏情况调查 | 第51-55页 |
·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调查 | 第51-54页 |
·教师关于民间游戏传承途径建议的调查 | 第54-55页 |
第5章 苗族民间儿童游戏传承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5-60页 |
·现代儿童对苗族儿童民间游戏传承态度不积极 | 第55-56页 |
·城镇化改变儿童民间游戏产生根基 | 第55页 |
·受其他民族游戏的影响 | 第55-56页 |
·儿童民间游戏传承途径单一 | 第56-57页 |
·家庭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 第56页 |
·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缺乏传承人 | 第56-57页 |
·家长游戏观的变化 | 第57页 |
·现代儿童民间游戏开展不乐观 | 第57-58页 |
·科技化和商业化的影响 | 第57-58页 |
·游戏环境发生变化 | 第58页 |
·幼儿园儿童民间游戏项目有限,形式简单 | 第58-60页 |
·管理者忽视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乡土化 | 第58-59页 |
·教师组织儿童民间游戏的能力有待提高 | 第59页 |
·缺少与社区、家庭合作 | 第59-60页 |
第6章 松桃苗族儿童民间游戏传承的建议 | 第60-64页 |
·针对儿童民间游戏传承态度不积极的建议 | 第60页 |
·创建儿童民间游戏氛围 | 第60页 |
·明确本民族儿童民间游戏的意义 | 第60页 |
·针对儿童民间游戏传承途径单一的建议 | 第60-61页 |
·正确认识家庭功能,合理处理儿童游戏和教育的关系 | 第60-61页 |
·改革创新传承方式 | 第61页 |
·转变家长的游戏观,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儿童民间游戏 | 第61页 |
·针对儿童民间游戏开展不乐观的建议 | 第61-62页 |
·创新民间游戏玩具 | 第61-62页 |
·保护自然环境,创造游戏的自然环境 | 第62页 |
·针对幼儿园课程设置的建议 | 第62-64页 |
·管理者应将苗族儿童民间游戏课程作为办园特色 | 第62-63页 |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组织民间游戏的能 | 第63页 |
·加强家园、社区合作 | 第63-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一 | 第69-72页 |
附录二 | 第72-77页 |
附录三 | 第77-78页 |
附录四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