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还原渣制备硅钙镁复合肥工艺应用基础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镁还原渣的物化性能 | 第10-12页 |
| ·镁还原渣的危害 | 第12-13页 |
| ·镁还原渣的再生利用现状 | 第13-15页 |
| ·生产建筑材料 | 第13-14页 |
| ·生产工业脱硫剂 | 第14-15页 |
| ·其他用途 | 第15页 |
| ·国内外冶金废渣制备肥料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国外冶金废渣制备肥料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国内冶金废渣制备肥料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镁还原渣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 第20-34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镁还原渣的来源 | 第20-21页 |
| ·分析测试方法 | 第21-26页 |
| ·镁还原渣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 第26-31页 |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26页 |
| ·碱度分析 | 第26-27页 |
| ·微量元素分析 | 第27页 |
| ·SEM分析 | 第27-28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8-29页 |
| ·差热分析 | 第29页 |
| ·热重分析 | 第29-30页 |
| ·XRD分析 | 第30-31页 |
| ·重金属元素分析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4页 |
| 第三章 镁还原渣制备硅钙镁复合肥的基础研究 | 第34-40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土壤中硅素的存在形式及有效硅分类 | 第34-36页 |
| ·镁还原渣制备硅钙镁复合肥的可行性分析 | 第36-37页 |
| ·镁还原渣制备硅钙镁复合肥应具备的条件 | 第36页 |
| ·镁还原渣物化性能分析 | 第36页 |
| ·镁还原渣中CaO和SiO_2的相态转变分析 | 第36-37页 |
| ·镁还原渣制备硅钙镁复合肥工艺流程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酸浸镁还原渣的实验研究 | 第40-50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实验过程及方法 | 第40-42页 |
| ·实验试剂 | 第40页 |
|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 ·实验方案 | 第41-42页 |
| ·影响镁还原渣酸浸效果的因素 | 第42-45页 |
| ·盐酸浓度对镁还原渣溶解效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时间对镁还原渣溶解效率的影响 | 第43-44页 |
| ·温度对镁还原渣溶解效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酸浸对镁还原渣的物化性能的影响 | 第45-48页 |
| ·酸浸渣的SEM分析 | 第45-46页 |
| ·酸浸渣的热稳定分析 | 第46页 |
| ·酸浸渣的XRD分析 | 第46-47页 |
| ·滤液重结晶产物分析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第五章 硅钼蓝比色法测定有效硅含量的研究 | 第50-60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实验过程及方法 | 第50-54页 |
| ·实验试剂 | 第50-51页 |
|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 ·硅钼蓝分光光度法实验原理 | 第51-52页 |
| ·有效硅测定实验步骤 | 第52页 |
| ·SiO_2溶液标准曲线 | 第52-54页 |
| ·影响测定有效硅含量的因素分析 | 第54-56页 |
| ·浸取剂对有效硅含量测定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样品质量对有效硅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 ·振荡频率对有效硅含量的影响 | 第56页 |
| ·正交实验 | 第56-58页 |
| ·实验方案 | 第56-57页 |
| ·实验结果 | 第57-58页 |
| ·实验产物与国家标准硅肥有效硅含量的对比 | 第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0-61页 |
| ·展望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