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地下水超采区划分及压采效果评价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33页 |
| ·榆次区概况 | 第17-23页 |
| ·自然地理 | 第17页 |
| ·社会经济 | 第17-18页 |
| ·气象水文 | 第18-19页 |
|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3页 |
| ·榆次区地下水开采现状及危害 | 第23-28页 |
| ·地下水可开采量 | 第23-24页 |
| ·榆次区地下水超采现状 | 第24-26页 |
| ·榆次区地下水开采潜力分析 | 第26页 |
| ·榆次区地下水超采危害 | 第26-28页 |
| ·榆次区地下水压采实施概况 | 第28-33页 |
| ·替代水源工程 | 第29页 |
| ·节水灌溉工程 | 第29-30页 |
| ·中水利用工程 | 第30页 |
| ·关井压采工程 | 第30-33页 |
| 第三章 榆次区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 第33-53页 |
| ·传统地下水超采区划分 | 第33-37页 |
| ·开采系数法 | 第33-34页 |
| ·水位变幅法 | 第34-35页 |
| ·诱变环境因子指标法 | 第35-36页 |
| ·传统划分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基于层次分析法进行榆次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划分 | 第37-47页 |
| ·层次分析法简介 | 第37-38页 |
|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8-39页 |
| ·构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划分体系 | 第39-42页 |
| ·构建判断矩阵 | 第42-43页 |
| ·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 | 第43-44页 |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44-45页 |
| ·榆次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划分 | 第45-47页 |
| ·利用灰色聚类法验证划分结果 | 第47-52页 |
| ·方法简介 | 第47-48页 |
| ·建立白化权函数 | 第48-50页 |
| ·各指标权的确定 | 第50页 |
| ·划分结果验证 | 第50-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榆次区地下水压采效果评价 | 第53-71页 |
| ·压采效果评价方法 | 第53-54页 |
| ·选取压采效果评价指标 | 第54-59页 |
| ·地下水开采系数 | 第54-55页 |
| ·降落漏斗中心水位 | 第55-56页 |
| ·年均地下水位变化 | 第56页 |
| ·地面沉降速率 | 第56-57页 |
| ·地裂缝变化 | 第57-58页 |
| ·地下水水质 | 第58-59页 |
| ·地下水超采区压采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 第59-60页 |
| ·构建地下水超采区压采效果综合评价体系 | 第59-60页 |
| ·划分指标等级 | 第60页 |
| ·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地下水超采区压采效果综合评价 | 第60-69页 |
|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60-61页 |
| ·构建判断矩阵 | 第61-62页 |
| ·计算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 | 第62页 |
| ·确定评价效果权重 | 第62页 |
| ·压采指标趋势分析 | 第62-67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67-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不足与建议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致谢 | 第77-7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