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的分析与检验论文

超临界CO2与有机溶剂混合萃取及改质煤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5页
   ·研究背景第12-13页
   ·研究内容第13-14页
   ·创新点第14-15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5-33页
   ·煤的分子结构第15-17页
   ·煤中低分子化合物的提取第17-25页
     ·有机溶剂萃取第17-24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第24-25页
   ·溶剂萃取对煤性质的影响第25-26页
   ·超临界CO_2对煤性质的影响第26-27页
   ·煤的气化特性第27-29页
   ·气流床煤气化模拟第29-32页
     ·典型的煤气化技术第29页
     ·气化反应模型第29-30页
     ·气流床气化炉稳态模型介绍第30-32页
   ·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超临界CO_2与有机溶剂共萃取煤的实验研究第33-56页
   ·实验方法第33-35页
     ·实验装置及流程第33页
     ·实验原料第33-35页
     ·实验方法第35页
   ·萃取率的影响因素第35-41页
     ·溶剂的种类对萃取率的影响第35-37页
     ·萃取实验的操作条件对萃取率的影响第37-39页
     ·煤种对萃取率的影响第39-41页
   ·萃取物的表征第41-48页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41-46页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46-48页
   ·萃余煤的物理化学性质的研究第48-54页
     ·萃余煤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第48-50页
     ·萃余煤X射线衍射分析第50-52页
     ·萃余煤气化性能分析第52-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四章 超临界CO_2与NMP-煤焦油共改质褐煤的实验研究第56-77页
   ·实验方法第56-58页
     ·实验流程第56-57页
     ·实验原料第57页
     ·改质煤成浆特性实验方法第57-58页
   ·结果与讨论第58-76页
     ·超临界CO_2干燥煤的实验研究第58-61页
     ·工艺条件对褐煤SCCO_2-煤焦油-NMP改质的影响第61-63页
     ·液相抽提物的GC/MS分析第63-67页
     ·改质煤的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分析第67-68页
     ·改质煤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68-70页
     ·改质煤的气化活性分析第70-73页
     ·改质煤的成浆特性分析第73-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超临界CO_2与有机溶剂改质对煤及石油焦的气化特性的影响第77-93页
   ·实验方法第77-78页
     ·实验原料第77页
     ·实验流程及分析方法第77-78页
   ·结果与讨论第78-92页
     ·改质煤和石油焦的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第78-81页
     ·改质煤和石油焦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81-87页
     ·改质煤和石油焦的气化活性分析第87-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褐煤改质气化系统的构建与模拟第93-107页
   ·工艺过程第93-94页
   ·数学模型第94-97页
     ·褐煤改质的数学模型第94页
     ·气化流程反应模型第94-96页
     ·多喷嘴气化炉稳态模型第96-97页
   ·计算结果与讨论第97-105页
     ·褐煤萃取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第97-98页
     ·改质对气化结果影响第98-99页
     ·气化炉操作条件对改质煤气化结果的影响第99-105页
   ·本章小结第105-107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07-109页
   ·总结第107-108页
   ·展望第108-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博士期间工作成果第120页

论文共12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酶在胞内外的超分子自组装研究
下一篇:丙烷脱氢—氢选择性氧化Pt基催化剂结构调控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