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鳗弧菌 | 第11-15页 |
·鳗弧菌的分类 | 第11-12页 |
·鳗弧菌流行病学 | 第12页 |
·鳗弧菌的致病机制 | 第12-13页 |
·鳗弧菌的检测方法 | 第13-15页 |
·海豚链球菌 | 第15-16页 |
·海豚链球菌的致病机制 | 第15-16页 |
·海豚链球菌的诊断 | 第16页 |
·海豚链球菌的防治 | 第16页 |
·水产疫苗 | 第16-20页 |
·水产疫苗的应用 | 第17页 |
·疫苗的接种途径 | 第17页 |
·疫苗佐剂 | 第17-20页 |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基于量子点标记抗体的改良斑点杂交法检测鳗弧菌 | 第21-36页 |
·前言 | 第21页 |
·材料 | 第21-22页 |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细菌、细胞及实验动物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5页 |
·制备灭活菌液 | 第22页 |
·鳗弧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2-24页 |
·量子点与抗体的结合与验证 | 第24页 |
·制备量子点标记斑点杂交分析膜 | 第24页 |
·量子点斑点杂交法的特异性检测 | 第24-25页 |
·量子点斑点杂交法检测鳗弧菌菌液的灵敏度检测 | 第25页 |
·量子点斑点杂交法检测鳗弧菌人工感染的大菱鲆组织样品 | 第25页 |
·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鳗弧菌 | 第25页 |
·实验结果 | 第25-34页 |
·小鼠的免疫 | 第25-26页 |
·融合细胞及克隆的杂交瘤细胞的去交叉反应结果 | 第26页 |
·单克隆抗体的纯化及亚型测定 | 第26-27页 |
·单克隆抗体效价测定 | 第27页 |
·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检测 | 第27页 |
·量子点-抗体结合荧光光谱验证 | 第27-29页 |
·量子点-抗体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 | 第29-30页 |
·量子点标记斑点杂交法的特异性检测 | 第30页 |
·量子点斑点杂交法检测鳗弧菌菌液 | 第30-31页 |
·量子点斑点杂交法检测鳗弧菌人工感染的大菱鲆组织样本 | 第31-33页 |
·与胶体金试纸条检测方法的比较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鳗弧菌灭活疫苗佐剂的筛选 | 第36-45页 |
·前言 | 第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菌株、质粒、引物和培养基 | 第36页 |
·实验动物及饲养环境 | 第36-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细菌培养 | 第38页 |
·动物回感试验 | 第38页 |
·半数致死量(LD_(50))测定 | 第38页 |
·鳗弧菌V.anguillarum MVM425的灭活 | 第38页 |
·灭活疫苗的制备 | 第38-39页 |
·灭活疫苗的免疫及鳗弧菌攻毒 | 第39页 |
·佐剂筛选 | 第39-40页 |
·实验结果 | 第40-44页 |
·动物回感实验 | 第40页 |
·半数致死量(LD_(50)) | 第40-41页 |
·佐剂筛选 | 第41-42页 |
·安全性检验 | 第42-43页 |
·免疫保护期实验 | 第43-44页 |
·讨论 | 第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4章 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灭活疫苗制备 | 第45-64页 |
·前言 | 第45页 |
·实验材料 | 第45-47页 |
·实验用鱼及饲养环境 | 第45页 |
·菌种、质粒、引物和培养基 | 第45-46页 |
·主要试剂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51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47页 |
·海豚链球菌的鉴定 | 第47页 |
·动物回感实验 | 第47页 |
·S.iniae HT701抗原性蛋白菌株构建、表达及纯化 | 第47-48页 |
·SDS-PAGE蛋白电泳 | 第48-49页 |
·免疫方案的确定 | 第49-50页 |
·罗非鱼血清中抗体水平的分析 | 第50页 |
·罗非鱼组织中基因转录水平的分析 | 第50-51页 |
·实验结果 | 第51-62页 |
·海豚链球菌的鉴定 | 第51-54页 |
·S.iniae HT701抗原性蛋白表达菌株的构建及蛋白诱导纯化 | 第54-55页 |
·动物回感实验 | 第55页 |
·半数致死量(LD_(50)) | 第55-56页 |
·免疫方案的确定 | 第56-59页 |
·安全性检验 | 第59页 |
·免疫保护期实验 | 第59-60页 |
·免疫后免疫罗非鱼血清免疫分析 | 第60页 |
·免疫后罗非鱼MHC Ⅰ与MHC Ⅱ转录水平的变化 | 第60-62页 |
·讨论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页 |
·创新点 | 第64-65页 |
·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