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问题的提出及课题来源 | 第1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前两代俄高教标准概述及第三代标准的制定 | 第16-27页 |
·前两代俄高教标准概述 | 第16-17页 |
·第一代俄高教标准概述 | 第16页 |
·第二代俄高教标准概述 | 第16-17页 |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的制定 | 第17-26页 |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的出台背景 | 第17-18页 |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的制定过程 | 第18-19页 |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的结构 | 第19页 |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的内容 | 第19-25页 |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的特点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俄高教标准专业目录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 第27-39页 |
·三代俄高教标准专业目录及其特点分析 | 第27-35页 |
·第一代俄高教标准专业目录及其特点分析 | 第27-29页 |
·第二代俄高教标准专业目录及其特点分析 | 第29-31页 |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专业目录及其特点分析 | 第31-35页 |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专业目录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比较分析 | 第35页 |
·三代俄高教标准专业目录的纵向比较分析 | 第35-38页 |
·三代俄高教标准学士专业目录的纵向比较分析 | 第36页 |
·三代俄高教标准硕士专业目录的纵向比较分析 | 第36-37页 |
·三代俄高教标准专家专业目录的纵向比较分析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俄高教标准课程体系的历史演变及现状分析 | 第39-49页 |
·三代俄高教标准课程体系及其特点分析 | 第39-46页 |
·第一代俄高教标准课程体系及其特点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二代俄高教标准课程体系及其特点分析 | 第41-44页 |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课程体系及其特点分析 | 第44-46页 |
·三代俄高教标准课程体系的纵向比较分析 | 第46-48页 |
·三代俄高教标准学士课程体系的纵向比较分析 | 第46-47页 |
·三代俄高教标准硕士课程体系的纵向比较分析 | 第47页 |
·三代俄高教标准专家课程体系的纵向比较分析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中俄高等工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9-57页 |
·中俄高等工科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比较分析 | 第49页 |
·中俄高等工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 | 第49-50页 |
·中俄高等工科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比较分析 | 第50页 |
·中俄高等工科教育人才培养内容的比较分析 | 第50-53页 |
·中俄高等工科教育学士培养内容的比较分析 | 第50-52页 |
·中俄高等工科教育硕士培养内容的比较分析 | 第52-53页 |
·俄高教标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53-56页 |
·对俄高教标准改革的简要评价 | 第53-54页 |
·俄高教标准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专业目录 | 第63-80页 |
附录1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培养学士的专业目录 | 第63-69页 |
附录2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培养硕士的专业目录 | 第69-75页 |
附录3 第三代俄高教标准培养专家的专业目录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