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传热强化的最小作用量原理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对流传热强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强化传热技术发展和分类 | 第9-10页 |
| ·强化传热技术的评价准则 | 第10-11页 |
| ·强化传热技术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对流传热强化理论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最小作用量原理 | 第12-14页 |
| ·协同学原则和场协同理论 | 第14-15页 |
| ·最小作用量原理和协同学原则的关系 | 第15-16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对流传热强化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 第17-26页 |
| ·热学中的最小作用量原理 | 第17-19页 |
| ·以熵产为最小作用量的热力学优化原理 | 第19-20页 |
| ·最小熵产原理的函数优化模型 | 第19页 |
| ·最小熵产原理的泛函优化模型 | 第19-20页 |
| ·以(?)耗散为最小作用量的传热学优化原理 | 第20-23页 |
| ·(?)耗散极值原理的泛函优化模型 | 第20-23页 |
| ·(?)耗散极值原理的函数优化模型 | 第23页 |
| ·以流阻特征为最小作用量的流动优化原理 | 第23-25页 |
|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泛函模型对比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纵流换热器壳侧传热性能数值研究 | 第26-47页 |
| ·数值计算模型 | 第26-28页 |
| ·模拟结果分析 | 第28-43页 |
| ·折流杆支撑 | 第28-33页 |
| ·旋流片支撑 | 第33-38页 |
| ·空心环支撑 | 第38-43页 |
| ·综合分析 | 第43-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最小作用量原理强化对流换热的数值研究 | 第47-64页 |
| ·数值计算模型 | 第47-48页 |
| ·以熵产为最小作用量的热力学优化原理分析 | 第48-51页 |
| ·以(?)耗散为最小作用量的传热学优化原理分析 | 第51-54页 |
| ·以流阻特征为最小作用量的流动优化原理分析 | 第54-57页 |
| ·最小作用量原理的统一分析 | 第57-63页 |
| ·数值模拟结果的综合比较 | 第57-58页 |
| ·场协同方程组相似性分析 | 第58-60页 |
| ·变分驻值条件完整性分析 | 第60-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