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縮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引言 | 第14页 |
·植物抗旱耐热的生理学基础 | 第14-16页 |
·旱热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4-15页 |
·旱热胁迫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第15页 |
·旱热胁迫对其他生理代谢过程的影响 | 第15-16页 |
·植物抗旱耐热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 第16-28页 |
·旱热胁迫信号传递途径 | 第16-19页 |
·植物在转录水平对早热胁迫的响应 | 第19-25页 |
·表观遗传机制对植物旱热胁迫响应的调控 | 第25-28页 |
·植物基因组多倍化与抵御非生物逆境胁迫 | 第28-31页 |
·基因组多倍化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 第28-29页 |
·多倍体植物部分同源基因对逆境胁迫响应的分化 | 第29-30页 |
·六倍体普通小麦的起源、分布及基因组测序进展 | 第30-31页 |
·立论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立论依据 | 第31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TAM107苗期叶片旱热胁迫转录表达谱分析 | 第33-6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3-39页 |
·供试材料 | 第33页 |
·胁迫处理方法 | 第33-34页 |
·总RNA提取和建库 | 第34页 |
·RNA-Seq数据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序列注释方法 | 第37-38页 |
·转录表达谱分析结果的验证-荧光实时定量PCR | 第38-39页 |
·分析结果 | 第39-58页 |
·RNA-Seq数据质量统计 | 第39-40页 |
·小麦参考Unigene的构建 | 第40-41页 |
·干旱、高温和早热共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分析 | 第41-43页 |
·干旱、高温和早热共胁迫响应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第43-47页 |
·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基因对干旱、高温和早热共胁迫的响应 | 第47-50页 |
·干旱、高温和早热共胁迫响应的转录因子基因比较分析 | 第50-52页 |
·HSFs和DREBs转录因子转录调控网络分析 | 第52-55页 |
·旱热胁迫响应基因在小麦不同染色体上的分布分析 | 第55-58页 |
·讨论 | 第58-61页 |
·干旱和高温胁迫同时发生时能激活特异的响应途径 | 第58-59页 |
·胁迫响应基因在染色体上成簇分布可能更有利于植物抗逆 | 第59-61页 |
第三章 :小麦ABD部分同源基因响应旱热胁迫的表达分化 | 第61-79页 |
·分析方法 | 第61-64页 |
·Triplets的筛选和序列比对 | 第61-62页 |
·基于RNA-Seq的ABD部分同源基因表达定量新算法开发 | 第62-64页 |
·分析结果 | 第64-76页 |
·Triplets统计结果 | 第64-65页 |
·新算法准确性的验证 | 第65-67页 |
·A、B、D部分同源基因表达分化分析 | 第67-71页 |
·A、B、D部分同源基因对旱热胁迫的响应分化分析 | 第71-76页 |
·讨论 | 第76-79页 |
·六倍体小麦A、B、D亚染色体组间基因表达模式发生分化 | 第76-77页 |
·A、B、D部分同源基因对胁迫响应的分化可能有利于小麦适应复杂多变的自然环境 | 第77-79页 |
第四章 :小麦苗期叶片和旗叶高温胁迫转录表达谱对比分析 | 第79-8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79-80页 |
·供试材料和胁迫处理方法 | 第79页 |
·芯片杂交实验流程 | 第79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9-80页 |
·分析结果 | 第80-86页 |
·芯片杂交质量检验 | 第80-81页 |
·高温胁迫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 | 第81页 |
·苗期叶片和旗叶高温胁迫响应基因的对比分析 | 第81-85页 |
·苗期叶片和旗叶特异的高温胁迫响应基因 | 第85-86页 |
·讨论 | 第86-87页 |
·苗期叶片和旗叶主要通过激活相同的基因和代谢途径对抗高温胁迫 | 第86-8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附录 | 第102-108页 |
作者简历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