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野生稻长、刺芒基因的克隆及其分子演化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7-22页
   ·作物演化的分子遗传学基础第7-9页
   ·亚洲栽培稻起源与演化研究进展第9-11页
   ·水稻驯化的遗传调控第11-16页
   ·基因组选择区域大规模筛选第16-17页
   ·禾本科植物芒性状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2-33页
   ·群体构建第22页
   ·表型鉴定第22页
   ·DNA提取第22页
   ·基因型分析第22-23页
   ·BAC克隆筛选第23-24页
   ·载体构建第24-26页
   ·遗传转化第26-28页
   ·GFP检测第28页
   ·RNA提取和表达分析第28-29页
   ·RNA原位杂交第29-31页
   ·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第31页
   ·酶活分析第31-32页
   ·芒的生物学功能生态学实验第32-33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3-60页
   ·野生稻与栽培稻芒性状的比较第33-34页
   ·水稻芒的生物学功能第34-35页
   ·元江普野渗入系9YIL304表型评价第35-36页
   ·野生稻长刺芒基因的初步定位第36-38页
   ·野生稻长刺芒基因的精细定位第38-39页
   ·基因候选第39-41页
   ·LABA1基因的遗传互补和RNAi分析第41-42页
   ·长刺芒的发育过程研究第42-44页
   ·LABA1基因的表达模式第44-45页
   ·LABA1的蛋白功能第45-47页
   ·LABA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第47页
   ·长刺芒发育机制研究第47-49页
   ·栽培稻LABA1位点的核苷酸多样性分析第49-50页
   ·人工选择对LABA1位点周围基因组的影响第50-59页
   ·选择laba1有利于稻谷的储藏和加工第59-60页
第四章 讨论与展望第60-64页
   ·从长刺芒到短光芒的转变是水稻驯化的一个重要事件第60页
   ·水稻芒性状的遗传基础第60-61页
   ·水稻芒性状的发育机制第61-62页
   ·LABA1的分子演化第62-63页
   ·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3页
致谢第73-74页
个人简历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Wolbachia株系筛选、人工转染及烟粉虱种群控制实验
下一篇:小麦苗期干旱、高温和旱热共胁迫转录表达谱及ABD部分同源基因表达分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