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9-20页 |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20-25页 |
·入渗补给影响因素研究 | 第20-22页 |
·入渗补给量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华北平原入渗补给研究 | 第24页 |
·存在问题 | 第24-25页 |
§1.3 研究目标 | 第2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27-4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7-30页 |
§2.2 基于地中渗透仪的入渗试验 | 第30-34页 |
·试验场概况 | 第30页 |
·改进后的地中渗透仪介绍 | 第30-32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2-34页 |
§2.3 人工溴示踪试验 | 第34-35页 |
·人工溴示踪法原理 | 第34页 |
·溴示踪方案设计 | 第34-35页 |
§2.4 温度示踪法原理 | 第35-37页 |
§2.5 变饱和水流数值模型及模拟方案介绍 | 第37-41页 |
·模型介绍 | 第37-38页 |
·数学模型 | 第38-39页 |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第39-40页 |
·模拟方案设计 | 第40-41页 |
第三章 潜水位下降影响入渗补给剖析 | 第41-49页 |
§3.1 一维均质潜水位下降模型构建 | 第41-42页 |
§3.2 水位下降影响补给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42-47页 |
·补给量随埋深变化的垂向分带性 | 第42-43页 |
·有效补给概念 | 第43-44页 |
·补给响应问题 | 第44-45页 |
·水位下降非稳定阶段分析 | 第45-47页 |
§3.3 潜水位下降影响入渗补给问题分析思路 | 第47页 |
§3.4 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潜水位下降条件下的包气带表层水均衡变化 | 第49-81页 |
§4.1 补给量 | 第49-66页 |
·基于地中渗透仪的入渗补给评价 | 第49-57页 |
·溴示踪法评价入渗补给 | 第57-59页 |
·基于变饱和水流模型的补给量评价 | 第59-63页 |
·基于温度示踪法的入渗速率评价 | 第63-66页 |
§4.2 潜水蒸发 | 第66-68页 |
·基于地中渗透仪及数值模拟的潜水蒸发评价 | 第66-67页 |
·溴示踪法对于潜水蒸发的指示意义 | 第67-68页 |
§4.3 降水灌溉对表层水均衡的影响 | 第68-77页 |
·典型区概况 | 第68-69页 |
·模型介绍 | 第69-71页 |
·结果及讨论 | 第71-77页 |
§4.4 地表径流 | 第77-79页 |
·模型设计 | 第77页 |
·模拟结果 | 第77-79页 |
§4.5 小结 | 第79-81页 |
第五章 包气带岩性结构影响下的入渗补给规律 | 第81-100页 |
§5.1 包气带岩性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 第81-89页 |
·模型构建 | 第81-82页 |
·岩性差异分析 | 第82-83页 |
·土壤水力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83-87页 |
·实例分析 | 第87-89页 |
§5.2 包气带透镜体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 第89-96页 |
·模型设计 | 第89-91页 |
·模拟结果 | 第91-96页 |
§5.3 层状非均质包气带结构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 第96-98页 |
·模型概述 | 第96-97页 |
·模拟结果 | 第97-98页 |
§5.4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六章 华北平原典型区补给变化探讨 | 第100-109页 |
§6.1 场地尺度的地质结构模型介绍及数值模型构建 | 第100-103页 |
§6.2 典型区补给特征及变化规律 | 第103-108页 |
§6.3 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109-113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9-111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11页 |
§7.3 建议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