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28页 |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20-25页 |
| ·岩质边坡坡体结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 ·岩质边坡危岩崩塌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 ·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第25-28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页 |
| ·创新点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与岩质高边坡破坏特征 | 第28-40页 |
| §2.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28-29页 |
| ·位置与交通 | 第28页 |
| ·自然资源 | 第28页 |
| ·气象水文 | 第28-29页 |
| §2.2 地质背景条件 | 第29-33页 |
| ·地形地貌 | 第29-30页 |
| ·地层岩性 | 第30-31页 |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31-32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2-33页 |
|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3页 |
| §2.3 岩质高边坡破坏特征分析 | 第33-39页 |
| ·基本概况 | 第33-34页 |
| ·破坏特征 | 第34-36页 |
| ·影响因素 | 第36-39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岩质高边坡坡体结构类型与坡体结构特征分析 | 第40-68页 |
| §3.1 岩质高边坡坡体结构类型与破坏模式 | 第40-46页 |
| ·岩体结构与坡体结构 | 第40页 |
| ·坡体结构类型与破坏模式 | 第40-46页 |
| §3.2 岩质高边坡坡体结构特征分析方法 | 第46-49页 |
| ·坡体结构特征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46-47页 |
| ·节理岩质高边坡结构面测量方法 | 第47-49页 |
| §3.3 龙寺矿山典型岩质高边坡坡体结构特征分析 | 第49-67页 |
| ·边坡概况 | 第49-50页 |
| ·临空面特征 | 第50-52页 |
| ·岩块物理力学性质 | 第52-57页 |
| ·结构面强度估算 | 第57-59页 |
| ·岩体结构面统计分析 | 第59-63页 |
| ·边坡不稳定块体分析 | 第63-67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四章 岩质高边坡的颗粒流建模原理与方法 | 第68-94页 |
| §4.1 颗粒流模拟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68-74页 |
| ·颗粒流方法基本假设 | 第68页 |
| ·力—位移定律 | 第68-69页 |
| ·运动定律 | 第69-70页 |
| ·接触本构模型 | 第70-74页 |
| §4.2 岩石材料的颗粒流模型及细观参数的标定 | 第74-84页 |
| ·岩石数值试验 | 第74-75页 |
| ·宏细观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75-81页 |
| ·岩石材料的模拟尺度效应 | 第81-83页 |
| ·岩石细观参数标定方法 | 第83-84页 |
| §4.3 结构面的颗粒流模型及细观参数的标定 | 第84-89页 |
| ·结构面的颗粒流模拟方法 | 第84-85页 |
| ·光滑节理模型细观参数的标定 | 第85-87页 |
| ·软弱结构面的颗粒流模拟 | 第87-89页 |
| §4.4 岩质高边坡颗粒流模型的建立 | 第89-92页 |
| ·岩质高边坡坡体结构的建模原理 | 第89-90页 |
| ·岩质高边坡颗粒流模型的建模方法 | 第90-92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第五章 岩质高边坡危岩崩塌分类、变形预测与稳定性断裂力学研究 | 第94-122页 |
| §5.1 岩质高边坡危岩崩塌分类与特征 | 第94-101页 |
| ·危岩崩塌失稳模式分类 | 第94-95页 |
| ·危岩崩塌成因分类 | 第95-98页 |
| ·龙寺矿山岩质高边坡危岩崩塌类型与形成机理 | 第98-101页 |
| §5.2 危岩变形的灰色预测改进方法及应用 | 第101-108页 |
| ·NGM(1,1,k)模型建模原理及其缺陷 | 第102-103页 |
| ·一种新的NGM模型-NGM(1,1,k,c)模型及其优化 | 第103-106页 |
| ·危岩变形预测实例分析 | 第106-108页 |
| §5.3 危岩稳定性评价的颗粒流断裂力学法 | 第108-120页 |
| ·危岩稳定性评价的断裂力学方法 | 第108-110页 |
| ·断裂韧度计算公式及数值试验 | 第110-113页 |
| ·关于能量平衡法计算断裂韧度的讨论 | 第113-117页 |
| ·断裂韧度的细观参数标定方法 | 第117-118页 |
| ·颗粒流模拟实例分析 | 第118-12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 第六章 基于颗粒流细观强度折减法的岩质高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 | 第122-143页 |
| §6.1 颗粒流稳定性评价方法概述 | 第122-124页 |
| ·重度增加法 | 第122-123页 |
| ·强度折减法 | 第123页 |
| ·失稳判据 | 第123-124页 |
| §6.2 颗粒流细观强度折减法 | 第124-131页 |
| ·岩土材料张拉-剪切复合破坏准则 | 第124-125页 |
| ·颗粒流细观强度折减与宏观强度折减的关系 | 第125-129页 |
| ·安全系数的求解流程 | 第129页 |
| ·强度折减法的应用 | 第129-131页 |
| §6.3 龙寺矿山典型岩质高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131-142页 |
| ·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 | 第132-138页 |
| ·危岩体稳定性分析 | 第138-142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42-143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43-147页 |
| §7.1 结论 | 第143-146页 |
| ·龙寺矿山岩质高边坡破坏特征 | 第143页 |
| ·岩质高边坡坡体类型与坡体结构特征分析 | 第143-144页 |
| ·岩质高边坡颗粒流建模原理与方法 | 第144-145页 |
| ·岩质高边坡危岩崩塌分类、变形预测与稳定性断裂力学研究 | 第145页 |
| ·岩质高边坡稳定性评价的颗粒流细观强度折减法 | 第145-146页 |
| §7.2 展望 | 第146-147页 |
| 致谢 | 第147-1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8-156页 |